现代财政制度的三个支撑是10篇-威尼斯人网址

时间:2022-09-04 19:00:08 来源:网友投稿

现代财政制度的三个支撑是10篇现代财政制度的三个支撑是 第四章,财政管理体制•第一节,财政管理体制概述•第二节,分税制•第三节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第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财政制度的三个支撑是10篇,供大家参考。

现代财政制度的三个支撑是10篇

篇一:现代财政制度的三个支撑是

章, 财政管理体制•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概述• 第二节, 分税制• 第三节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 第三节, 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概述• 一、 定义(p50)

 :• 是处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制度, 其依据是政府职能鉴定和政府间事权划分。• 广义的定义包括:

 预算管理体制• 广义的定义包括:

 预算管理体制、 税收管理体制 、 行政、 事业等公共部门的财务管理体制 。• 狭义定义只包括预算管理体制。

 本章重点是讲预算管理体制。税收

 • 预算管理体制责范围划分各级预算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 并规定收支划分的方法。

 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

 由于国家预算集中了国家的主要财力, 是国家有计划地组织财政分配的基本形式计划地组织财政分配的基本形式。• 其基本内容包括(p51):

 一级政府一级预算、 权责划分、 收支划分、 转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根据国家各级政权的职

 二、 多级财政的的合理性• 主要原因是:

 公共产品受益范围 。• 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又有区域性, 按照受益范围的不同, 可以分为“ 全国性公共产品” 和“地方性公共产品” 。

 某些公共产品(如国防、太空探险、 最高法院等)的受益范围是全国性的;而另外些公共产品(如城市的消防队而另外一些公共产品(如城市的消防队、 治安警察和路灯等)的受益范围则限于较小的区域。

 大多数公共产品都有其特定的受益区域, 属于不同范围的地方性公共产品。

 在这种情况下, 分享公共产品的社会成员就要受到特定的地理和行政区域的限制, 地方性公共产品的享有者通常仅限于该地区居民的范围之内。治安警

 1.“菜单” 理论• 施蒂格勒在1957年发表的《地方政府功能的有理范围》 一文中, 对于为什么需要地方政府这一基本问题给出了一个公理性的解释。

 在他看来, 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主要有两个理由:

 一是与中央政府比较, 地方政府更接个理由是与中央政府比较, 地方政府更接近于自己的公众。

 其暗含的意思是, 与中央政府比较, 地方政府更加了解它所管辖的选民对公共品需求的数量与质量, 大量的地方性公共品由地方政府分散提供要比由中央政府集中提供更为有效。

 • 二是一国国内不同的人们有权对不同种类与不同数量的公共服务进行投票表决, 或者说, 不同的地方应有权自己选择公共品或服务的种类与数量。

 按照施蒂格勒的上述两个原则或理由,• 可以引申出以下结论:

 为了 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决策应该在最低行政水平的政府部门进行。

 换言之, 凡是低一级政水平的政府部门进行。

 换言之, 凡是低政府能够有效处理的事务原则上就不应交给中央政府, 或者说, 中央政府应只处理地方政府不能有效处理的事务, 上一级地方政府只处理下一级地方政府不能有效处理的事务, 政府只处理市场不能有效处理的事务。级

 2、 “多级财政原则” 理论• 穆斯格雷夫认为, 财政机制一般是在各级政府和辖区单位上运行的。

 一国财政结构的安排主要是受该国的政治历史条件, 同时也受其经济条件的约束。

 “如果仅从经济角度来看果仅从经济角度来看, 哪一种现存的财政结构是合意的呢?我们将依次考察财政的三个职能:

 配置、 分配和稳定” 。哪种现存的财

 • 就配置职能而言, 公共品的提供究竟应该建立在中央集权制基础上还是建立在分权基础上,如果是后者, 那么应建立什么样的财政体制才能最有效地提供公共品。

 穆斯格雷夫在系统地分析了制约公共品提供效率的若干因素(如受益地区、 最佳的财政社会、 最佳社会规模、 最佳劳务水平等)后, 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公共品应通过多级政府体制来加以提供, 全国性公共品由中央级供应, 地方性公共品应在分权的基础上供应, “效率模式的设置要求, 必须有在规模与地区范围上都不同的多级财政单位。

 其中有些必须是全国性的(如国防设施), 而另一些则必须完全地方性(如路灯的提供)”。

 • 就分配职能而言, 个人之间以及辖区之间的收入分配, 是由中央政府还是由地方政府来实施分配政策更为有效。

 在辖区间存在自由流动性的条件下, 对于旨在调整个人之间收入分配的政策来说,就必须在中央水平上行使, 分权化会降低执行再分配政策效力。

 例如, 各地方政府若通过对本地区进行收入再分配, 来提供对低收入者的养老金、失业救济住房补贴等社会保障支出失业救济、 住房补贴等社会保障支出, 那些低收入者较多地区的支出负担必然重于低收入者较少的地区。

 低收入者较多地区要么提高本地区税负水平来满足社会保障支出需要, 要么降低本地区社会保障水平, 结果都会导致人口和资源不利于低收入地区的流动。

 这显然是与社会保障政策的经济目标相悖的, 也是社会效率的损失。那些低收

 • 稳定职能的行使也类似于分配职能, 用分权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稳定的目 标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在一个紧密联系的国家里, 各地区之间作为完全“开放” 的经济实体而存在于全国的市上拥有自的场上, 拥有自 由的要素和市场流动性。因此, 在全国范围内, 各地区将在经济活动、 通货膨胀与失业中占有一定的份额, 分权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力会因地区性经济的开放性而减弱, 稳定职能应该由中央政府集中行使。素市流性

 3、 “俱乐部” 理论• 布坎南在1965年发表的《关于经济学的“俱乐部” 理论》 一文中, 把社区• 比作俱乐部, 然后研究在面临外在因素的条件下任何一个俱乐部(即为分享某种利益而联合起来的人们的一个自愿协会)如何确定其最优成员数, 这就是俱乐部理论。

 这一理论的核心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一方面, 从公共品生产的成本费用的分摊来看, 随着某一个社区(俱乐部)接纳新的成员个社区(俱乐部)接纳新的成员, 现有的社区(俱乐部)成员原来所承担的公共品生产的成本费用就由更多的成员来分摊, 从而会相对降低其税收负担; 另一方面,从公共品的消费或利益分享来看, 随着新的社区(俱乐部)接纳新的成员的加入, 会产生新的外部不经济, 即会使社区(俱乐部)更加拥挤, 从而公共设施更加紧张,若不相应地增加公共品的供应量, 现有的社区(俱乐部)成员原来对公共品消费的数量与质量都不能维持。现有的社区(俱乐部)成

 • 于是, 一个社区(俱乐部)的最佳规模, 就在外部不经济所产生的边际成本(边际拥挤成本, 即每增加一个新成员带来的以货币计算的额外拥挤的成本), 正好等于由于新成员分担运转成本所带来的边际节约这一点上。

 布坎南的这一理论被后节约这点上。

 布坎南的这来的一些经济学家用于解释最优的地方政府管辖范围的形成问题。理论被后

 4、 “以足投票” 理论• 蒂布特在1956年发表的《地方支出的纯粹理论》一文中, 在回答人们为什么会聚集在一个地方政府周围以及要求这个地方政府为大家提供最大的福利这一基本问题时, 提出了 “以足投票”理论。

 他认为, 人们之所以愿意聚集在某一个地方政府的周围, 是由于他们想在全国寻找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与所征收的税收之间的一种精确的组合, 以便使自己的效用达到极大化, 当他们在某地发现这种组合符合自己的效用极大化目标时, 他们便会在这一区域居住下来, 从事工作, 维护当地地方政府的管辖。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以足投票” 。

 5、 其他因素• 1)

 .政权的组织结构形式。

 即是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 这直接影响着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权限和财政收支的划分。

 一般来说, 在实行联邦制的国家里, 地方政府的财权、 财力要比单一制的国家多。

 而在实行单一制的国家里, 中央府财权财力央政府的财权、 财力相对较大。• 2)

 .各级政府的职权范围的确定。

 即所谓事权的划分。

 如果中央政府承担事务比较多, 职权范围较大, 必然会要求财权和财力的分配有较高的集中度。

 如果地方政府承担的事务较多, 就需要有更多的地方财力和更加灵活的财政管理权限, 财政关系的分权程度就会较高。较大

 • 3)

 .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地说, 发达国家经济力量雄厚、 市场机制成熟、 国内的地区差异较小, 有条件实行较高程度的财政分权。

 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脆弱, 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波动, 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更为重要;发展中国家为了 利用外国资金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 政府通常有较多的外债, 中央财政往往承担着较重的偿债负担;发展中国家通常把税收政担着较重的偿债负担;发展中国家通常把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作为贯彻其产业政策的重要手段, 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发展中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 需要中央政府有较大的力量来促进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

 因此, 发展中国家财政的集权程度通常较高。

 • 4)

 .国内外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有些国家处于特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之中, 如面临重大的社会变革、 面临战争威胁等情况, 为了 保持必要的社会的稳定、 保证国家的安全和统一, 需要实行集中度较高的财政体制。

 这也是我国初期高第一章财政管理体制概述度集中财政体制形成的原因之一。5)

 国家地域面积的大小• 5)

 .国家地域面积的大小。

 地域面积较大的国家, 通常需要有较多级次的政权机构, 为了实现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也必须把较多的事务交给地方政府去做, 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内容会比较复杂, 财政的分权程度会较高。

 而地域面积较小的国家则相反。地域面积较大的国

 三、 简要归纳• 1.财政体制是一项基本的财政制度。• 2.财政体制这一基本财政制度所规范的行为主体是各级政府, 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 3.财政体制所调节与规范的内容是政府间的财权财力分配关系力分配关系。• 4.决定财政体制建立与改革调整的因素是综合的、复杂的。

 除了 政体、 国体以及历史等因素决定或影响一国的财政结构安排以外, 从经济角度看, 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条件下政府的三个主要职能, 即配置、 分配和稳定职能, 是在较集权的水平上行使更为有效、 还是在较分权的水平上行使更为有效, 是分析和评价现有的财政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

 第二节, 分税制• 一、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沿革• (1)

 建国初:

 统收统支;• ( 2)

 1953 1978年• ( 2)

 1953-1978年:

 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 ( 3)

 1980-1993年:

 划分收支、 分级包干。• (4)

 1994年:

 分税制。统一领导分级管

 二、 分级(分税)

 预算体制的内涵(分级、 法治、 自治)• 1、 一级政权, 一级预算主体, 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 2、 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权范围, 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财权范围。• 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 3、 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 4、 预算调节制度, 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 有纵向和横向两种形式。• 5、 各国的分级预算管理体制适应本国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 体制整体相对稳定。• 教材53:

 分税、 分权、 分征、 分管。

 三、 我国分税制• 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 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 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 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 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 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 分设中央中央税收方税收体系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 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 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 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 硬化各级预算约束。分设中央

 3.1、 事权划分3.1.1、 现行体制支出责任和事权划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防和武警外交中央行政和公检法中央行政和公检法中央企业投资中央统管基建地质勘探中央负责的文教科卫国债还本付息地方性政和公检法地方企业投资地方统管基建地方统管基建地方文教科卫城市维护建设民兵事业其他

 3.12、 事权划分的原则 ( 支出划分原则p52)• 一般而言,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事权划分应遵循以下原则:• (1)市场基础原则。

 即首先要以界定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为基础, 消除政府的“越位” 和“缺位” 现象, 并相应界定清楚财政供应的范围。• (2)范围原则。

 即按政府管辖的范围来确定事权的归属, 属于全国(全社会)范围共同事务的事权, 由中央政府承担;属于地方(局部)范围的事务由地方政府承担。方(局部)范围的事务由地方政府承担• (3)效率原则。

 凡是由地方政府处理, 其行政效率更高的事务归地方;由中央政府处理, 其行政效率更高的事务归中央。• (4)分级管理原则。

 即需由中央决策, 且只有中央能承担的事务, 由中央管理;需中央决策, 地方有能力承担的事务, 由中央授权地方管理;地方能决策并有能力承担的事务, 由地方管理。• (5)法律规范原则。

 即事权划分和调整, 都应经过法律程序,保持相对稳定。

 3.13、 现行分税制在事权划分上的问题1)

 .支出责任划分不清晰。

 即事权归属太笼统, 不详细, 没有做到细化,具体执行起来有些事不知该由谁去办。

 一是一些本应完全由中央承担的支出责任, 却被推给了地方。

 如地方驻军补贴、 三峡移民等。

 在分税制支出划分中, 军费是由中央承担的, 地方驻军的补贴理应归中央支出, 但事实上中央推给了地方。

 三峡移民费用也同样是这样。

 二是一些完全应由中央承担的支出, 却让地方政府承担了一部分。

 如外交事务是中央的事权, 但目前外国领导人到我国某些地完善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研究区访问, 当地政府往往需要承担一部分接待费。

 还有一些中央财政负担的支出, 随着物价上涨等因素, 原来核定的经费出现缺口, 于是有些增加的部分实际上...

篇二:现代财政制度的三个支撑是

体制审计 班1审计一班沈小琳 杨洁琳 郑芮 蒲君 永幸子 刘锦帆

 财政体制的内涵 财政体制– 指规定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在财政收支划分和财政管理权限划分上的一项根本制度。2收支划分和财政管理权限划分上的一项根本制度。– 在市场经济国家,通常把财政体制这部分称为政府间财政关系或财政联邦主义。

  基本内涵– 财政体制所管理和规范的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3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 财政体制的核心内容是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权,其实质是关于财权财力的集中与分散的一项基本制度– 财政体制是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财政体制的历史 变迁 高度统收统支体制 (1950-1952年间的“多事之秋”)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 (1953-1979年)4 分级包干(分“灶”吃饭)体制 (1980-1993年) 分税制财政体制 (1994年-至今)(中国财税改革的十年周期现象)

  政治和历史对财政体制选择的影响 经济体制对财政体制选择的影响财政体制类型的决定因素5 公共需要的层次性对财政体制选择的影响马斯格雷夫 :“政治历史能解释一国财政体制安排的主要方面政治历史能解释一国财政体制安排的主要方面……任一国现行的多级财政体制,都反映着该国的创建、战争、地理等历史力量的重要作用。任一国现行的多级财政体制,都反映着该国的创建、战争、地理等历史力量的重要作用。

 财政体制的内容 确立财政管理机构体系 划分财政管理权责6 划分财政收支范围 建立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建立财政体制的原则 与国家政权结构和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原则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权责结合的原则7 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权责结合的原则 兼顾公平与效率

 财政支出划分 政府间公共产品事权划分的原则– 受益原则效率原则8– 效率原则– 区域原则

  政府间公共产品事权的划分– 全国性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提供。 如国防、外交、全国性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监督执行、全国性金9如国防、外交、全国性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监督执行、全国性金融外汇管制、全国性宏观经济管理、全国性立法、司法、行政等。– 区域性公共产品由辖区地方政府提供。 主要有:区域性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等。– 跨区性公共产品。可以由受益地区的地方政府协商解决,也可由中央政府出面协调,或者部分参与,但需要明确事权和责任。

  混合公共产品及其配置– 关系全国的混合公共产品的事权划归中央,如全国性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中央统一定价;10性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中央统一定价;– 区域性混合公共产品的事权划归地方,如地方性道路、桥梁、供水、供电等,管理权由地方政府负责解决。

  中央与地方税种划分格局的界定– 具有稳定宏观经济功能的税种、与国际贸易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有关的税种、以调节收入水平为目的11国际收支平衡有关的税种、以调节收入水平为目的的税种划归中央。– 对于那些税源分散、税基较小、区域性特征明显、主要是为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而开征的税种,以及与地方政府支出责任紧密相连的税种划归地方。

  政府间税权的划分– 集权型分权型12– 分权型–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

  政府间税收划分的两种基本思路– 根据税种本身的属性划分税权根据受益原则划分税权13– 根据受益原则划分税权– 财政联邦主义要求:应根据受益原则划分税权,保证地方支出所需税收主要由地方政府征收

 政府间转移支付体系 转移支付的种类– 转移支付有条件转移支付14 有条件转移支付– 配套转移支付– 封顶转移支付– 无配套转移支付 无条件转移支付

  转移支付的效应– 无条件转移支付的效应:图1有条件转移支付的效应:图 和图15– 有条件转移支付的效应:图2和图3– 结论 无条件转移支付给地方较大的选择权,地方政府更偏好于无条件的补助。。 中央政府在提供有条件的转移支付时,可以保证转移支付的资金用于特定的活动或用途。

 其 他 公 共 产 品aae "2a"16iiii某 一 公 共 产 品 b oa 1e 1图 15-1 无 条 件 转 移 支 付 前 后 地 方 政 府 的 资 源 配 置 选 择iia 2b 1 b 2 b"

 其 他 公 共 产 品aa 2e "2ca"17iiii某 一 公 共 产 品 b oa 1e 1图 15-2 地 方 政 府 在 指 定 用 途 的 政 府 转 移 支 付 前 后 的 资 源 配 置 选 择 ( 1 )iib 1 b 2 b"

 其 他 公 共 产 品a 3iiiiie ee 3ca"a 2 a18o某 一 公 共 产 品 b 1a 1b 2 b 3ie 1 e 215-3 地 方 政 府 在 指 定 用 途 的 政 府 转 移 支 付 前 后 的 资 源 配 置 选 择 ( ( 2 )cb" b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存在理由– 弥补财政资金缺口 均等化公共服务水平矫19 矫正外部性 补偿中央委托地方事务的成本

  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调整和完善– 收入划分的调整设立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20– 设立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 目前转移支付的主要内容 体制性转移支付 财力性转移支付 专项转移支付

篇三:现代财政制度的三个支撑是

共财政制度到现代财政制度现实审视与路径构思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足以反映出中央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与体系现代化的坚定决心,并且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又是国家治理其中的关键环节,这种科学决断是对未来发展危机所做出的必要准备。本文首先分析了公共财政制度与现代财政制度的现状,比较两种制度后沿着新中国财政制度演进的历史脉络,找出从公共财政制度到现代财政制度的合理路径,并大胆假设,在充分认识到我国现代财政所具有的经济与伦理二元属性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关键词:公共财政制度 现代财政制度 国家治理 路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首次提出了“现代财政制度”的概念,并没有使用我们所熟知的“公共财政制度”,这种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决定》有指出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这 24 字是财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其中构建现代财政制度体系的基石是完善立法,核心在于改革税制与稳定税负,必须处理好明确事权

 的重要环节,而透明预算改进预算管理制度的前置条件,也是提高制度绩效的保障,预示着我国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又将开始了,指明了我国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方向。《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在 2014 年6 月 30 日推出,进一步强调了现代预算制度构建是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方向。但是,未来我国财政发展是否可以用“现代财政”替换“公共财政”? 从“公共财政”如何过度到“现代财政”,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厘清现代财政与公共财政关系是研究的前提,这点毋庸置疑,况且自改革开放以来,公共财政论在我国财政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最初对公共财政的研究重点集中在财政本质问题和理论延伸上,并配合分税制财政体制。并且, 在借鉴西方公共财政理论过程中遇到了现代性问题,鉴于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国内开始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建设现代财政制度上。当前,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加大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力度,围绕这一基本目标,服务于政府、市场与社会。国内学者很少谈及现代财政与公共财政间的关系,更鲜有学者研究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过度路径,本文尝试从厘清现代财政与公共财政的关系入手,找出从公共财政制度

 到现代财政制度的合理路径,并大胆假设,在充分认识到我国现代财政所具有的经济与伦理二元属性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建议。

 一、公共财政制度与现代财政制度的现实审视

 (一)现代财政与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实际上是一个外来词,在 1998 年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被明确提出,公共财政制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普遍适用性。“现代财政”是相对于传统财政而言的,依据不同划分有不同解释,是从时间跨度上对财政发展形态的描述。现代财政代表性的解释有两种,第一种解释是参照国家类型不同而划分,将封建制国家以后的出现的国家财政类型可统称之为现代财政。另一种解释是依据财政收入来源不同,对以私人部门缴纳的税收为基础的税收财政称之为现代财政。

 (二)现代财政制度与公共财政制度的现实比较

 参照发达国家现代化财政制度的做法,中央提出构建现代财政制度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财政制度与 1998 年建立的公共财政制度相比比较新颖。基于当前我国公共财政制度的运行环境,现代财政制度有其独特性,但是在当前倡导现代财政制度并不是要取代原有的公共财政制度,而是不断完善和发展,

 公共财政制度是基础,现代财政制度是深化与拓展。两者之间的现实比较突出在以下三点:公共财政指向的是财政本质问题, 现代财政指向的是财政发展问题。财政是一个经济问题,对财政行为的分析也严格遵循私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假设,我国学者虽引进并使用了公共财政概念,从传统而生、继承并创新于历史传统的财政本质问题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因此,现代财政的提出并不是无的放矢。公共财政的核心是满足公共性,而现代财政是实现现代化。“公共性” 的认同使得公共财政能在财政本质争论中占据优势,但是这种“公共性” 并不是独有的特性, 而是财政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相比而言, 现代财政就是要实现程序民主、提高财政绩效和加强科学规划,实现科学的国家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尽快摆脱不发达状态。为了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型,公共财政被提上议事日程,但是现代财政的提出是在十八届三种全会上,这个时期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也是“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是要提升以财政为核心的国家组织能力。当前,我国需要大幅提升以财政为核心的国家组织能力,没有强大的国家组织能力作为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将会是一纸空谈。

 (三)从公共财政制度到现代财政制度的内涵

 在实践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直都是争论的焦点,谁的作用更大,应该如何发挥作用一直困扰着经济学家,经过历史经验的检验,学者们都达成一项基本共识,就是市场发育程度的如何在一定程度是决定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且,谁应该发挥的作用大一些,而且也决定了财政制度的选择。就中国而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才开始起步,现实国情决定了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是我国的必然选择。这时期我国比较典型的情况就是政府强势而市场弱势,政府则起主导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上升为决定性作用,在这种新型组合关系中我们又要开始理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建立多元治理参与主体,提出现代财政制度的建设。公共财政制度提出财政的公共性目标,具有法律约束力是现代财政制度存在的基础,现代财政制度则是趋近公共财政制度理想目标的过程中不断扩展,以法治性来保障财政活动目的、范围与运行机制的公共性,公共化程度不断提升。

 二、从公共财政制度与现代财政制度的路径构思

 (一)制定财政基本法,建立具有权威性的财政法律框架

 建立具有权威性的财政法律框架,制定财政基本

 法及相关法律,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首先于明确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切开始的基础,因此要制定财政基本法,必须解决这一基本问题,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调控功能,又要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又要保证纳税人积极参与国家治理。其次,明确政府间财政体制及相互关系,制定政府间财政关系法。核心是适应国家治理体系的变化,形成中央、省和市县三级财政架构,提高财政运行效率。最后,加快完善程序性和实体性的财税法律制度体系。特别是在税制结构方面的创新,其重点是将我国现有税收法规、条例等升级为税收法律。

  (二)财政支出改革向财政制度的系统性重构

 1998 年公共财政制度改革主要体现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后续的几次改革也是基本延续这种模式,着眼于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缺乏一个制度改革的长远性、系统性框架。为了保持财政制度的协调,《决定》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及财政改革的战略基调出发,就财政制度体系而言,税制改革是比较关键的环节,三大制度改革的先后逻辑顺序要调理清楚,确保财政支出改革向财政制度的系统性重构。其中,改革税制,稳定税负是关键的环节,“稳定税负”向市场

 释放了政府约束收税行为,建立对收税的制约、对国家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以及有限政府的财税改革的价值取向,通过改革,让公众在政府的税收收入和财政预算方面更好地行使监督权。

 (三)加强预算制度建设,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制度

 预算是推进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同样也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因此我国必须加强预算制度建设。在扁平化的国家治理框架下,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高预算资金管理的精细化程度。预算能力是国家能力的重要支撑,重构政府间财政关系,不仅要处理这种预算能力的加强,也要处理事权和责任,因此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是十分有必要的。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合理解决纵向财力差异,由中央通过转移支付委托地方承担,划分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形成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与机制,然后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构建横向转移支付制度。

 参考文献:

 [1]张馨,袁东.公共财政: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支撑点[j].改革,1999

 [2]楼继伟.建立现代财政制度[n].人民日报,2013

 [3]马骁,周克清.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逻辑起点与实现路径[j].财经科学,2014

 [4]张馨.财政公共化改革:理论创新?制度变革?理念创新[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5]佐佐木毅、金泰昌.公与私的思想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童光辉、张鹏.财政的公共性:概念分歧、反思与拓展[j].财贸经济,2011

 [7]楼继伟.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再思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8]马骏.治国与理财:公共预算与国家建设[m].生活?读书,2011

篇四:现代财政制度的三个支撑是

onomic

 vision

 1912014. 3经济视野一、我国财政制度现状(一)“营改增”全面推开(一)“营改增”全面推开2012年1月,“营改增”从上海开始试点,到今年8月1日“双扩围”至全国,新老税制平稳过渡,改革初见成效。数据显示,8月至10月这3个月共减税432.17亿元。今年前10个月,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共减税939.65亿元,预计全年减税超1200亿元。而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也将从2014年1月1日起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二)支出重点倾向民生(二)支出重点倾向民生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得到优化,其重点是加强民生事业的投入,以此增强政府在社会事业中的“托底”功能。据统计,今年前3个季度,我国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较上年增长20.7%、14.6%和12.1%。前11个月,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1469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802亿元,增长9.3% 。(三)预算管理更加透明(三)预算管理更加透明2013年9月,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新修订的《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正式发布,管理对象包括所有中央国家机关,同时对会议分类和标准、流程设置等逐级细化,力求有效压缩费用。(四)收支规模不断增加(四)收支规模不断增加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财政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提高,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壮大,政府宏观调控和公共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与其他国家比较,我国财政收入绝对规模小于主要发达国家,占gdp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财力也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二、我国财政制度存在的问题(一)政府职责不清晰(一)政府职责不清晰任何财政体制,只有建立在一个合理的政府职能基础上,才能够得以正常运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目前,我国政府职责不清晰最集中的体现是政府经济职能的“越位”与“缺失”并存。主要表现在:政府包揽了许多应由市场主体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的事物,使政府财政的支出供给范围几乎覆盖了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各个领域。这既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于发展,也给各级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比如义务教育、基础科研等社会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没有得到根本治理,企业预算软约束和财政预算软约束状况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二)政府职能划分和支出范围不明确(二)政府职能划分和支出范围不明确一是事权划分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在政府职能履行过程中,经常出现某些政府职责履行过程中,经常出现某些政府职责和支出责任相互推卸的现象。二是两级或多级政府间的共同事物,在费用确认、调整和分担标准方面缺乏具体细则,随意性大,变动频繁。三是对地方具有“效益外溢”的服务项目,还没有建立相应的法定认定程序和费用分担机制。四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职权调整的随意性和多变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三)地方税务体系不健全(三)地方税务体系不健全一是地方税体系的改革建设严重滞后,税种划分不统一。二是地方税制结构不合理,缺乏主体税种和具体稳定增长潜力的税种。三是地方税税收征管办法严重滞后,不适合现代税收征管,同时缺乏一定的规范性。三、我国现代财政制度问题对策(一)建立完整、规范、透明、高效的现代政府预算管理制 度制 度现代政府预算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预算编制科学完整、预算执行规范有效、预算监督公开透明及其三者的有机衔接、相互制衡是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当前要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和制度建设。一是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将审核预算的重点有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二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一方面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另一方面是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二)建设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制度体系税收是政府收入的基本形式,也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现阶段,深化税制改革需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有利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调节社会财富分配、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二是坚持税费联动,有增有减,保持宏观税负相对稳定。既要考虑保障国家事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正常需要,适当集中财力,也要充分考虑有关方面特别是企业和居民的承受能力。三是有利于培育地方主体税种,调动地方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四五是加快税收立法步伐,推进依法治税。(三)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三)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事权划分是现代财政制度有效运转的基础。只有在明晰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基础上,才能界定各级政府间的支出责任。明确划分政府间财政收入,再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上下级政府的财力余缺,补足地方政府履行事权存在的财力缺口,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一)建立完整、规范、透明、高效的现代政府预算管理(二)建设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结语财政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政府间财政管理体制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深化政府间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将不可避免的需要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后盾。要制定一套上下级政府都认可的规则,以更开明的气魄,加强上下级的沟通,使下级政府在财政体制管理中也有发言权。要扩大民主理财,“还权于民”,从法律上保证广大纳税人对政府行为和权利运用的监督。加强公共权利之间的制衡,加强新闻舆论的监督,避免决策的重大失误,以此促进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财政的公开、公正和透明。参考文献[1]张恒龙,陈宪.政府间转移支付对地方财政努力与财政均等的影响[j].经济科学,2007.[2]陈共,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财政学(第七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张通.中国财政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作者简介王才伟(1991-),男,湖北荆州人,汉族,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工商管理。论述现代财政制度王才伟1

 刘云龙21.中央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12.中央民族大学 法学院

 北京

 100081【摘

 要】我国的财政制度大体上经历了从“统收统支”到“分灶吃饭"的包干制,再到“分税制”的沿革历程。其中,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改革是我国财政制度建设的里程碑,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建立及其后的调整、完善和稳健运行,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充分调动了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政府财力增强与经济高速增长的双赢目标,增强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对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对外开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现行的财政制度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论文将从这些问题出发,并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关键词】财政制度

 现状

 对策

 论述现代财政制度论述现代财政制度作者:王才伟, 刘云龙作者单位:王才伟(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1), 刘云龙(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北京 100081)刊名:经济视野英文刊名:economic vision年,卷(期):

 引用本文格式:王才伟.刘云龙 论述现代财政制度[期刊论文]-经济视野 2014(5)2014(5)

篇五:现代财政制度的三个支撑是

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甘肃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刘 金 玲

 讲授提纲:一、 “三中全会” 关于财税体制改革的亮点我二、 我国现行财税体制存在的不足三、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重点税体制存在的

 一、 “三中全会” 关于财税体制改革的亮于财税体制改革的亮点

 亮点一:

 大大提升了 财政的定位将国家治理现代化与财政相对接,赋予了 财政以“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的战略定位。财税体制改革要定位于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亮点二:

 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现代财政制度是指通过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为财政收入的筹集和财政支出提供预算约束;通过合理的税种选择和税率设计建立科学合通过合理的税种选择和税率设计建立科学合理的税制, 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税制结构; 通过明确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 合理划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 从而调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亮点二:

 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现代财政制度与公共财政制度公共财政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 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或模式。公共财政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发生的理财活动, 属于社会再生产分配环节上的公共分配。是与市——张馨——贾康

 亮点二:

 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公共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公共性连接资料\财政资金应该花在哪里.ppt非盈利性法制性透明高效

 亮点三:

 预算审批以支出和政策为重点税收不再是任务, 而是预期。年度预算执行不平衡可能成为常态年度预算执行不平衡可能成为常态。

 亮点四:税负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部分明确提出“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原则“稳定税负” 是新提法, 区别于过去所说的“结构性减税” 。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税收法定与稳定

 亮点五: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连接资料\财力与事权.ppt基于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不适应的问题提出在合理界定事权的基础上划分支出在合理界定事权的基础上划分支出责任是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的基础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是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重要前提

 二、 我国现行财税、 我国现行财税体制存在的不足

 (一)

 我国财税制度的法制化程度低立法级别明显偏低某些财税法律欠缺某些财税法律欠缺有些法规亟需修订 连接资料\3ppt.ppt

 (二)

 预算管理制度存在弊端1.政府预算体系不完整2.政府预算的透明度不够 连接资料\我国政府预算透明度的考量和提升.doc

 (二)

 预算管理制度存在弊端3.政府预算控制方式不合理• 提问:以平衡状态、 赤字规模作为预算审核以平衡状态、 赤字规模作为预算审核的重点会带来哪些负面效应?4.政府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5.政府预算约束软化

 (三)

 税收制度不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1. 税制结构模式不合理。

 间接税比例偏高, 直接税比重偏低• 提问:• 提问:我国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带来哪些负面效应?

 (三)

 税收制度不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2. 公平分配、 优化结构的税种体系不健全•公平分配收入•公平分配:

 收入、 财富、 消费3. 缺乏支撑地方政府运转的主体税种财富消费

 (三)

 税收制度不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4. 某些税种的制度设计不合理• 个人所得税• 房产税• 房产税• 资源税• 消费税5. 税收优惠管理混乱

 (四)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亟待完善1.政府间事权划分以及相应的支出责任范围缺乏合理界定 连接资料\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doc对政府职能未按市场经济要求进行对政府职能未按市场经济要求进行重新界定, 政府和市场的职责不清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界定过于粗略事权与支出责任不相适应连接资料\2.ppt

 (四)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亟待完善2.财权和财力划分不够科学、 合理税收立法权和税收政策制定权过于集中集中某些税种的划分不合理地方政府税收体系不健全

 (四)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亟待完善3.省以下的财政体制尚未理顺分税制只是在中央和省级两个层次上实行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还没有上实行, 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还没有纳入分税制体系。省以下的财政体制实际上是五花八门、 复杂易变、 讨价还价色彩浓厚的分成制与包干制。

 (四)

 转移支付制度存在弊端1. 转移支付的缺乏可靠依据2.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 , 有些转移威尼斯人网址的支付方式与转移支付目标背道而驰 连接资料\我国财政转移威尼斯人网址的支付方式.ppt 转移支付数额的确定缺乏科学依据3.转移支付数额的确定缺乏科学依据,随意性较大4.专项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繁杂、 资金分散、 使用效益低下 连接资料\央地财权新调整 下放一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doc

 三、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内容与重点革的内容与重点

 (一)

 建立完整、 透明、 高效的预算管理制度1.实行全口径预算。

 政府的全部收入、支出和资产、 负债纳入预算, 接受民众监督。众监督。一般预算(也称为公共财政预算)政府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保基金预算

 (一)

 建立完整、 透明、 高效的预算管理制度2.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 建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预算编制和审查的重点由现在的收支平衡状态更多向支出预算和政策转变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 一般不采取挂钩方式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一)

 建立完整、 透明、 高效的预算管理制度3.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债务风险指标预警体系建立债务风险指标预警体系编制政府资产负债表, 实施动态管理严格控制融资规模, 建立健全项目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债务建设项目的监管制度,降低融资成本,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

 建立完整、 透明、 高效的预算管理制度4. 切实推进预算公开推进预算公开的法制化进程拓宽预算公开的范围拓宽预算公开的范围完善预算公开形式广州预算公开连接资料\用透明预算告诉纳税人钱去哪儿了. doc

 (二)

 深化税制改革, 完善税收制度体系1.推进税制改革的方向 根据“五位一体” 总布局、 总要求, 在保持宏观税负总体稳定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持宏观税负总体稳定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 调节分配、 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职能作用, 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 社会公平、 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 更大程度、 更大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

 深化税制改革, 完善税收制度体系2.推进税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提高依法治税的水平优化税制结构优化税制结构强化税收调节功能稳定宏观税负• 提问:如何衡量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

 (二)

 深化税制改革, 完善税收制度体系3.推进税制改革的重点(1)

 全面推进增值税改革• 扩围改革• 扩围改革• 税率(2)

 推进消费税的改革• 征税范围• 税率

 (二)

 深化税制改革, 完善税收制度体系3.推进税制改革的重点(3)

 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完善• 征管模式——由分项课征模式到综合征管模式——由分项课征模式到综合与分类相结合课征模式• 费用扣除——考虑赡养人口、 医疗费等因素• 调整税率

 (二)

 深化税制改革, 完善税收制度体系3.推进税制改革的重点(4)

 推进房产税改革• 征税范围• 征税环节• 计税依据

 (二)

 深化税制改革, 完善税收制度体系3.推进税制改革的重点(5)

 加快资源税改革(6)

 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6)

 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7)

 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不出台新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

 (三)

 改革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1.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要求, 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2 以事权划分为基础2.以事权划分为基础, 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范围• 适度加强中央事权• 明确中央和地方的共同事权• 明确区域性公共服务为地方事权• 中央和地方按照事权划分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明确划分中央和

 (三)

 改革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3.调整完善中央和地方支付间的收入划分4 减少财政管理层级4.减少财政管理层级, 建立三级财政建立三级财政

 (三)

 改革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5.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 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例转移支付的比例• 整合、 减少、 规范专项转移支付, 降低其比重• 提高资金分配的透明度和使用效益

 请批评指正!祝大家学习愉快!祝大家学习愉快!

篇六:现代财政制度的三个支撑是

财政学制作制作:张敏张敏email:famudingding@126.com

 我们身边的政府经济活动从早到晚:

 水、 电、 煤气、 公共汽车 ……从生到死:

 医院、 幼儿园、 学校、 失业与再就业、 社会保障 ……财政是政府经济活动的基础

 第一章财政概论第一节 财政的起源与发展第二节 财政的概念与职能第二节 财政的概念与职能

 第一节第财政的起源与发展财政的起源与发展节

 一、 财政的起源1.财政范畴:

 经济范畴与历史范畴的统一2.财政产生的原因: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3.财政产生的条件:

 私有制与国家的产生3.财政产生的条件:

 私有制与国家的产生(1)

 私有制和剩余产品的出现, 是财政产生的物质基础。(2)

 国家的产生是财政产生的社会政治条件。

 二、 财政的发展1.奴隶制国家(1)

 财政收入室地收a.王室土地收入b.捐税田赋c.贡赋收入

 (2)

 财政支出a.王室成员支出b.军事支出c.官员俸禄支出d.祭祀支出

 2.封建制国家(1)

 财政收入a.捐税田赋b 贡赋收入b.贡赋收入c.专卖收入d.公共资产收入

 (2)

 财政支出a.皇室支出b.军事支出c.国家机构行政经费支出d.经济建设支出

 3.资本主义国家(1)

 财政收入a.税收b.公债(2)

 财政支出(2)

 财政支出a.军事支出b.行政经费支出c.经济建设支出d.社会福利支出

 第二节第二节财政的概念与职能财政的概念与职能

 一、 财政的概念1. 财政名词的演变 我国古代:

 “国用” 、 “国计” 、 “邦支” 、 “度支” 、 “理财” 等。 国外:

 finis(支付结算期限)

 →finare(支付款项)

 →finances(公共收入)→finance(国家理财) 我国近代:

 1889年启用“财政” 一词

 2. 我国对财政概念的界定(1)

 国家分配说(2)

 社会共同需要说(3)

 资金运动说(4)

 剩余产品说3. 概念:

 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 即国家的分配。

 二、 政府和市场1.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

 的概念:也称为“市场失效” 、 “市场失败” 、 “市场缺陷” 等, 指的是在市场充分发挥其基础型资源配置作用的基础上型资源配置作用的基础上, 市场不能自然有效地配置资源, 或难以正常发挥作用的状态。市场不能自然有

 2.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

 不能供应足够的公共物品;(2)

 外部性的存在 ;(3)

 垄断现象的存在;模(4)

 规模报酬递增;(5)

 宏观经济领域也存在市场失灵;(6)

 效率不是判断社会资源配置状况的惟一标准。增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1)

 概念:

 不能阻止其收益被没付钱的人享用的产品, 以及收益是由广大消费者分享的产品。(2)

 特征(2)

 特征: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消费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le)

 ; 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nonrivalrous)

 ; 供给的非盈利性。

 (3)

 生产或提供有三种方式:公共部门直接生产;政府对私人生产者予以补贴;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联合生产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联合生产。思考:

 搭便车(free riders)

 现象的形成

 准公共物品(quasi-public goods) 不具有纯粹的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性质,但在一定程度又或多或少的兼备这两种产的特品的特征。 举例:

 有线电视、 高等教育

 公共产品的供应:

 灯塔的故事 灯塔是船只安全航行的一种必要设施。

 早期的英国, 灯塔设施的建造和灯塔服务由私人提供,私人根据过往船只大小和次数向船只收费, 以此作为维护灯塔设施的日常开支并获取投资收益益。 但是后来发现有些船只想法逃避交纳灯塔使用费, 以致于灯塔经营者亏本, 经营者配备专门装备监督检查但成本太高, 私人灯塔制度终于维持不下去, 最后只能由英国地方政府出资兴建和维护灯塔的经营。

  国家经营的灯塔起初正常运营, 可时间一长就出现问题啦。

 作为公共产品的灯塔总是管理不到位, 由于经常损坏, 政府花在灯塔上的钱比私人经营更多。

 从社会角度看这是低效率, 由政府来提供灯塔这种公共产品并不一定就是有效的定就是有效的。 思考:灯塔的问题出在哪里? 你认为应该是政府经营还是私人经营灯塔更合适? 为什么?

  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公共灯塔制度对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表明,由政府代替私人生产公共产品并不一定是最好的8846威尼斯的解决方案。

 实际上, 私人灯塔变成公共灯塔原因在于制度的缺乏, 只要有关制度足够完善私人灯塔效率是最高的够完善, 私人灯塔效率是最高的。

 例如, 政府应该制定法规制度对逃避付费的行为给以严厉惩罚以保证制度的执行; 同时, 在由哪家私人企业提供灯塔服务上进行竞争使其不至于利用垄断地位谋取超额利润.........例如政

 外部性 外部效应是指某一个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给其他个体造成了消极或积极的影响, 却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或者没有取得应有的报酬的情形。生产的外部效应 生产的外部正效应。 生产的外部负效应。 消费的外部正效应。 消费的外部负效应。

 垄断从中国打个电话去美国:

 8元/分钟从美国打个电话到中国:

 8元最多从美国打个电话到中国:

 8元最多能打多久?答案:

 1小时

 2. 政府干预手段(1)

 立法和行政手段(2)

 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

 财政手段3. 政府失灵:

 指政府行为不能增进效率或政府把收入再分配给那些不应当获得这种收入的人。 萨缪尔森认为:

 “当国家行动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当政府把收入再分配给不恰当的人时, 政府失灵就产生了 ”

 4.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 :政府决策失误寻租(rent-seeking)

 行为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政府职能的“越位” 和“缺位”既要认识到“看不见的手” 的缺陷, 又要认清“看得见的手” 的不足, 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必须互相搭配、 各尽其责——所谓“上帝的归上帝, 凯撒的归凯撒” 。

 三、 公共财政1.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1) 是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 (2) 是为市场提供一视同仁服务的财政;( ) 是为市场提供视同仁服务的财政; (3) 是非盈利的财政; (4) 是法制化的财政。

 2. 我国进行公共财政改革的意义 (1) 有利于进一步使我国财政与国际惯例接轨。 (2) 有利于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3) 有利于明确财政的职能范围 。(4) 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困难 (4) 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困难, 振兴我国国家财政。振兴我国 (5) 有利于改进我国传统的财政理论。

 四、 财政的职能1.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resource allocation)( )

 概念(1)

 概念:

 指财政通过资金——财力的指财政通过资金财力的分配, 引导人才和物力的流向, 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 产业结构、 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

 (2)

 财政进行资源配置的必要性a.市场无法提供足够的公共物品和劳务;b.市场无法很好地解决外部性问题;c 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存在c.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存在;d.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存在。

 (3)

 资源配置的主要内容: 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调节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2.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income distribution)(1)

 概念:

 财政通过分配调整各分配主体的物质利益关系, 其目标是实现国民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公平合理, 调整国家与企业、个人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个人之间, 企业和企业之间, 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2)

 财政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方法:税收转移支付个人和个人

 3.稳定经济与发展的职能(economic stab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1)

 经济稳定与发展的目标: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平衡(2)

 调节手段:财政预算财政的“内在稳定器”税率

 五、 财政的特征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1)

 国家是财政分配的前提;(2)

 国家在财政分配中处于主动的(2)

 国家在财政分配中处于主动的、 支支配的地位;(3)

 财政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集中性分配。

 2. 财政分配的对象是国民收入中的剩余产品3. 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提供公共物品, 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会公众的需要4. 财政分配过程是一个公共选择过程5. 财政分配方式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

 本章思考题:1.财政的产生有哪些历史条件?2.政府为什么要对资源进行配置?3.财政的基本职能有哪些?4.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方法有哪些?5.财政有哪些特征?

篇七:现代财政制度的三个支撑是

么说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为什么说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部署中, 以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定位财政, 赋予了 财政以“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的特殊定位。

 那么, 为什么是财政而非其他别的什么范畴获得如此的定位呢? 这是需要深刻领会和系统把握的。

 之所以说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是因为, 在任何经济社会和任何发展阶段, 国家治理的主体都是政府, 财政则是政府履行职能的基础所在。

 这个道理不难解释。

 政府做任何事或从事任何活动, 都是需要花钱的, 都是要以花钱为条件的。

 政府所花的钱, 来自于财政支出的拨付。

 政府要花钱, 就要筹钱, 就得有钱的来源。

 政府所筹措的钱, 构成了 财政收入。

 这一收一支之间或财政收支的过程, 实际上便是作为国家治理主体的政府履行职能的活动。

 没有财政支出的拨付, 没有财政收入的筹措, 就不可能有政府职能的履行, 也就不可能有国家治理的实现。

 可以说, 财政与政府、 财政与国家治理如影随形、 亦步亦趋, 系绑在一起、 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此其一。

 相对于其他方面的政府职能, 财政职能所具有的一个特殊品质或突出特点, 就在于其最具“综合性” ——覆盖全部、 牵动大部。

 由于财政收支既是所有政府活动的基础, 又是连接政府和家庭企业的最直接的纽带, 财政职能的履行, 其范围, 能够覆盖于所有政府职能、 所有政府部门和所有政府活动领域。

 其触角, 能够延伸至所有家庭和企业、 所有经济社会活动领域。

 牵住了财政职能这个牛鼻子, 顺藤摸瓜, 就等于抓住了政府职能履行、 国家治理实现以及整个经济社会运转的全部内容。

 此其二。

 作为政府的收支或政府的收支活动, 自然要遵从一定的制度规范来进行。

 围绕政府收支所形成的一系列财政制度安排, 它的优劣不仅直接决定着财政职能的履行状况, 而且事关所有政府职能的履行状况, 进而决定着国家治理体系的运行状况和国家治理的实现水平。所以, 财政制度的现代化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息息相关。

 它们之间彼此依存, 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只有打下了现代财政制度的坚实基础, 才可能收获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成果。

 此其三。

 之所以说财政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 是因为, 在构成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诸种要素中, 财政几乎是最重要的一种要素。

 这个道理也不难理解。

 第一,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所履行的职能, 尽管项目繁多, 表现各异, 但从大类分,无非是“事” 和“钱” 两个方面。

 前者主要涉及行政事务, 后者主要指财政事务。

 与之相适应, 国家治理的实现线索, 无非位于两个层面:

 事权与财权的界定和支出责任与财力的配置。

 只有各级政府和各个政府职能部门的事权与财权界定清楚了, 各级政府和各个政府职能部门的支出责任和财力配置妥当了, 各项政府职能的履行才可能落到实处, 国家治理的相关活动才可能运行顺畅。

 无论是就政府职能归类的“事” 和“钱” 的两个方面事务而言, 还是就国家治理实现的“事权与财权” 、 “支出责任与财力” 的两个层面线索而论,财政都可谓是不可多得的重要支柱。

 第二,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部署中,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都是一场硬仗, 也是一块最难啃的骨头。

 而在这方面, 我们实际面临着从“事” 入手还是由“钱”

 入手来转变政府职能两种选择。

 相对于各级政府之间和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权力归属和利益分配关系而言, 有关“事” 的方面即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 对其的触动是直接的、 正面的, 有关“钱” 的方面即财税管理体制的调整, 对其的触动则是间接的、 迂回的。

 显然,前者实施的难度较大, 遇到的阻力因素较多。

 后者实施的难度和阻力, 通常会弱于前者。以财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 顺势而上, 显然有助于迂回地逼近政府职能格局的调整目标。这意味着, 财税体制改革不仅可以也应当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支柱, 而且可以也应当成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第三, 在现代社会的国家治理体系框架中, 政府预算绝对是一个重要载体。

 通过政府预算治理国家, 更是迄今可以观察到的有关现代国家治理活动的一个基本轨迹。

 作为政府财政收支安排的一个基本计划, 政府预算反映和规定了 政府在预算年度内的工作或活动范围、 方向和重点。

 一本政府预算, 就是一面反映政府工作的镜子, 就是一本有关政府活动的详细记录。

 通过政府预算, 我们可以了解政府的工作, 透视国家治理的活动; 作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批的一个重要文件, 政府预算还是人大代表和全体人民监督政府收支运作的途径和窗口。

 通过政府预算, 我们可以评价政府收支运作的成本, 考核国家治理工作或活动的绩效; 作为必须经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批才能生效的一部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政府预算也是控制政府支出规模的一个有效手段。

 通过政府预算, 我们可以形成对政府支出规模和国家治理活动成本的有效控制。

  taipx*2ahp xemt! 6 eltbiqx*3aipxfmu! 6emtbi qy*3aiqxfmu$ 7emubjqy(3biqyfnu$ 7fmu bjry( 3bjqyfn v$07fnucjrz(4bjrygnv$08f nuckrz (4cjry govgnvcksz) 4ckrzgow%1 8gnvdksz) 5ck rzhowgovdls#) 5dkszhpw &19gow dls#-5 dksahpw&29ho welt#-6dlsai px&29hpwelt! -6dltaipx*2a hpxemt! 6elt biqx* 2aipxem u! 6emtbiqy * 3aiqxfmu$ 7e mubjq y(3biqx fnu$ 7fmubj r y(3bjqyfnv$0 7fnuc jrz(4bj qygnv$08fnu c krz(4cjrygov gn vcksz) 4 cjrzgovg n vdksz) 5ckrzh owgovdls# ) 5dkszhow&19 gowdls#-5dks ahpw&29howel t#-6dlsahpx&29hpwelt!-6d ltaipx*2ahpx emt! 6 eltaiqx*2aipxemu! 6emtbiqy*3a iqxfmu$ 7emubjqy*3biqxfn u$ 7fmu bjry( 3bjqyfnv$07fnucjry(4bjqy gnv$08f nuckr z(4cjrygov%0 8gnvckrz) 4cj rzgovgnvd ksz) 5ckrzhowgovdls#) 5 ckszhow&19go wdls#-5dksahpw&29howelt# -5dlsah px&29 hpwelt! -6dltaipx*2ahpxem t!-6eltaiqx* 2aipxemu! 6emtbiqy*3aiqx fmu! 7emtbjq y*3biqxfnu$ 7fmubjry(3bj qyfnv$07fmuc jry(4bjqygnv$08fnuckrz(4 cjrygo vfn vckrz) 4cjrzgovgnvdksz ) 5ckrzhow govdks#) 5ckszhow&19gowdl s#-5dk sahpw& 29howdlt#-5dlsahpx&29hpw elt!-6dltaip x*2ahpwemt!-6eltaiqx*2ai pxemu! 6emtbiqy*3aipxfm u ! 7emtbjqy* 3biqxfn u$ 7f mubjry(3bjqy f nu$07fmucjr y(4bjqy gnv$0 8fnuckrz(4cj r ygnvfnvc krz) 4cjrzgov gnvd6dlsa ipx&2ahpwemt !-6dltaipx*2 ahpxemt! 6el tbiqx*3aipxf mu! 7emtbiqy *3aiqxfmu$ 7 emubjqy(3biq yfnu$07f mubj ry(3bjqyfnv$ 07fnucjrz(4b jrygnvfnu ckrz(4cjrygo v gnvcksz) 4ckrzgowg ovdksz) 5ckrz h owgovdls #) 5dkszhpw&1 9howdls#-5dk sahpw&29howe lt#-6dlsaipx &2ahpwelt!-6 d ltaipx*2ahp xemt! 6eltbi qx*3aipxfmu! 6emtbiqy*3a iqxfmu$ 7emu bjqy(3biqyfn u$ 7fmubjry( 3bjqyfn v$07f nucjrz(4bjry g nv$08 fnuckrz(4cjry gov% 08gnvcksz) 4c kr zgowgnv dksz) 5ck rzho wgovdls#) 5d kszhpw&19g owdls#-5dksa hpw&29howelt #-6dlsaipx&2 9hpwelt!-6dltaipx*2ahpxemt ! 6eltbiqx*2aipxemu! 6em tbiqy*3aiqxf mu$ 7emubjqy (3biqxfnu$ 7 fmubj ry(3bjq yfnv$07fnuc j rz(4bjqygnv$ 08fnu ckrz(4c jrygovgn v cksz) 4cjrzgo vg nvdksz) 5ckrzhowg ovdls#) 5dksz how&19gowdls #-5dksahpw&2 9howelt#-6dl sahpx& 29hpwe lt! -6dltaipx*2ahpxemt! 6 eltaiq x*2aip xemu! 6emtbiqy*3aiqxfmu$ 7emub jqy*3b iqxfnu$ 7fmubjry(3bjqyfn v$07fn ucjry( 4bjqygnv$08fnuckrz(4cjry govgnvckr z) 4cjrzgovgnvdksz) 5ck rzhow% 19govd ls#) 5ckszhow&19gowdls#-5 dksah pw&29ho welt#-5dlsahpx&29hpwelt! -6dltaipx*2a hpxemt ! -6eltaiqx*2aipxe mu! 6em tbiqy *3aiqxfmu! 7emtbjqy*3biq xfnu$ 7fmubj ry(3bjqyfnv$ 07fmucjry(4b jqygnv$08fnu ckrz(4cjrygo vfnvckrz) 4cjrzgovg nvdksz) 5ckrz h owgovdks #) 5ckszhow&1 9gowdls#-5dksahpw&29howd lt#-5d lsahpx &29hpwelt!-6 d ltaipx*2ahp wemt!- 6eltai qx*2aipxemu! 6emtbiqy*3a ipxfmu ! 7emt bjqy*3biqxfnu$ 7fmubjry( 3bjqyf nu$07f mucjry(4bjqygnv$08fnuckr z(4cjry gnv%0 8fnvckrz) 4cj r zgovgnvd ksz) 5ck rzgow govdks#) 5 ckszhow&19go wdls#- 5dksah pw&19howdlt#-5dlsahpx&29 hpwelt ! -6dlt aipx&2ahpwemt!-6eltaiqx* 2aipxemu! 6emtbiqx*3aip xf mu! 7emtbj qy*3biqx fnu$ 7fmubjqy(3b iq yfnu$07fmu cjry(4bjqygn v$08fnuckrz( 4bjrygnvf nvckrz)4cjrz govgnvdks z) 4ckrzgow%1 8govdks#) 5ck szhow&19gowd l s#) 5dkszhpw &19howd lt#-5 dlsahpx&29hp w elt!-6dlsai px&2ahp wemt! -6eltaiqx*2a ipxemu! 6elt biqx*3aipxfm u! 7emtbjqy* 3biqxfnu$ 7e mubjqy(3biqy fnu$07fmucjr y (4bjqygnv$0 8fnucjrz (4bj ryg9gowdls#- 5dksahpw&29h owelt#- 6dlsa ipx&29hpwelt !-6dltaipx*2 ahpxemt ! 6el tbiqx*2aipxe m u! 6emtbiqy *3aiqxf mu$ 7 emubjqy(3biq xfnu$ 7fmubj ry(3bjq yfnv$ 07fnucjrz(4b jqygnv $08fnuckrz(4cjryg ovgnvcksz ) 4 cjrzgov gnvdksz)5ckr zhowgovdl s# ) 5dkszhow& 19gowdls#-5d ksahpw&29how elt#-6dlsahp x&29hpwelt!-6dltaipx*2ahpxemt ! 6eltaiqx*2aipxemu! 6em tbiqy*3aiqxf mu$ 7emubjqy*3biqxfnu$ 7 fmubj ry(3bjq yfnv$07fnucjry(4bjqygnv$ 08fnu ckrz(4c jrygovgnvckrz) 4cjrzgo vg nvdksz) 5ckrzhowgovdls#) 5cksz how&19gowdls #-5dksahpw&2 9howelt#-5dl sahpx& 29hpwe lt! -6dltaipx*2ahpxemt!-6 eltaiqx*2aip xemu! 6emtbiqy*3aiqxfmu! 7emtbjqy*3b iqxfnu$ 7fmubjry(3bjqyfn v$07f mucjry( 4bjqygnv$08fnuckrz(4cjry govfnvckr z) 4cjrzgovgnvdksz) 5ck rzhow% 18govd ks#) 5ckszhow&19gowdls#-5 dksah pw&29ho wdlt#-5dlsahpx&29hpwelt! -6dltaipx*2a hpwemt ! -6eltaiqx*2aipxe mu! 6em tbiqy *3aipxfmu! 7 emtbjqy*3biq xfnu$ 7fmubj ry(3bjqyfnu$ 07fmucjry(4b jqygnv$08fnu ckrz(4cjrygn vfnvckrz) 4cjrzgovg nvdksz) 5ckrzgowgovdks #) 5ckszhow&1 9gowdls#-5dksahpw&19howd lt#-5d lsahpx &29hpwelt!-6 d ltaipx&2ahp wemt!- 6eltai qx*2aipxemu! 6emtbiqx*3a ipx08fnuckrz (4cjrygov g nvcksz) 4ckr zgowgovdk sz) 5ckrzhow% 19govdls#) 5d kszhpw& 19how dls#-5dksahp w &29howelt#- 6dlsaip x&2ah pwelt!-6dltaipx*2ahpxemt ! 6eltb iqx*3 aipxfmu! 6emtbiqy*3aiqxf mu$ 7em ubjqy (3biqyfnu$ 7fmubjry(3bjq yfnv$07fnucjrz(4bjrygnv $08fnuckrz(4 cjrygov gn vcksz) 4ckrzg o vgnvdksz ) 5ckrzh ow govdls#) 5dks zhpw&19gowdl s#-5dksahpw& 29howelt#-6d lsaipx&29hpw elt!-6dltaip x*2ahpxemt! 6eltbiqx*2ai pxemu! 6emtb iqy*3aiqxfmu $ 7emubjqy(3 biqxfnu $ 7fm ubjry(3bjqyf n v$07fnucjrz (4bjqyg nv$08 fnuckrz(4cjr y govgnvck sz) 4cjrzgov% 18gnvdksz) 5c k rzhowgov dls#) 5dk szho w&19gowdls#- 5dksahpw&29h owelt#- 6dlsa hpx&29hpwelt !-6dltaipx*2 ahpxemt ! 6el taiqx*2aipxe m u! 6emtbiqy *3aiqxf mu$ 7 emubjqy*3biq xfnu$ 7fmubj ry(3bjq yfnv$ 07fnucjry(4b jqygnv $08fnuckrz(4cjryg ovgnvckrz ) 4 cjrzgov gnvdksz)5ckr zhowgovdk s# ) 5ckszhow& 19gowdls#-5d ksahpw&29how elt#-5dlsahp x&29hpwel t!- 6dltaipx*2ah pxe mt!-6eltaiqx*2aipxemu ! 6emtbiqy*3aiqxfmu! 7em tbjqy*3biqxf nu$ 7fmubjry(3bjqyfnv$07 fmucj ry(4bjq ygnv$08fnuckrz(4cjrygov% 08fnv ckrz) 4c jrzgovgnvdksz) 5ckrzho wm t!-6elt aiqx*2ahpxemt! 6eltbiqx* 3aipx

篇八:现代财政制度的三个支撑是

立现代财政制度筑牢基础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谈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

 2016 年 8 月 26 日 来源:新华社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务院第一次比较系统提出从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即政府公共权力纵向配置角度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文件,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学、合理、规范划分各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职责的综合性、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

  如何看待这一文件出台的背景?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将如何划分?未来如何推进落实?针对有关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财政部有关负责人25日接受了记者采访。

  央地财政关系存五大问题倒逼深化改革

  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是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当前之所以要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改革,主要因为在新的形势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与推进财税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相比,越来越不适应。

  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职能定位不清,一些本可由市场调节或社会提供的事务,财政包揽过多,同时一些本应由政府承担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承担不够;二是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尽合理,一些本应由中央直接负责的事务交给地方承担,一些宜由地方负责的事务,中央承担过多;三是不少中央和地方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交叉重叠,共同承担的事项较多;四是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尽规范;五是有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缺乏法律依据,法治化、规范化程度不高。

  这位负责人表示,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快财税改革的重要举措,并列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意见》的出台将有力推动此项工作开展。

 从合理划分财政事权入手推进改革

  政府间事权划分不仅涉及行政权划分,还涉及立法、司法等广义公共服务部门,是“大事权”的概念。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法治化还需要一个过程,短期内全面推进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条件尚不成熟,因此这次改革选择从财政事权入手。

  这位负责人表示,财政事权是政府事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合理划分财政事权入手破冰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改革,先局部后整体,既抓住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这一政府核心职责,又能够为全面推进事权划分改革积累经验、趟出路子。

  这位负责人指出,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意见》出台有利于加快实施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步伐,也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提供了重要支撑,标志着财税体制改革进入了深化阶段并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七大看点折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向

  各国的事权划分都必须遵循普遍的规律和内在的逻辑,具有一定的共性,又各有不同。我国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意见》传递出七大改革方向。

  一是要适度加强中央的财政事权。强化中央的财政事权履行责任,中央的财政事权原则上由中央直接行使。

  二是要保障和督促地方履行财政事权。要将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与当地居民密切相关、由地方提供更方便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地方的财政事权。

  三是要在现有基础上减少并规范中央与地方共同的财政事权。

  四是要建立财政事权划分动态调整机制。

  五是对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事权要分别确定由中央和地方承担支出责任。

  六是对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要区分情况划分支出责任。

  七是要加快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

  今年国防、外交等领域率先启动改革

 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涉及众多领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设计,稳步推进。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意见》提出了分领域推进的工作安排。

  ——2016年选取国防、外交等领域率先启动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

  ——2017-2018年争取在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9-2020年基本完成主要领域改革,梳理需要上升为法律法规的内容,适时制定修订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研究起草政府间财政关系法,推动形成保障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科学合理的法律体系。

  这位负责人表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涉及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关系,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各个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基础工程,应协同推进相关改革,妥善处理利益关系,并要与相关财税体制改革形成合力。

  新华社记者 韩洁、申铖

篇九:现代财政制度的三个支撑是

“十四五”发展关键词——“十四五”规划纲要的“三新”主线

  “‘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三新”主线贯穿全文。

 “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十四五”规划纲要在第一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阐明了“三新”的地位作用与相互关系。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如何聚焦“三新”主线读懂“十四五”规划纲要,“三新”如何体现并落实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我们邀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进行解读。

 新发展阶段 在危机中育先机

 于变局中开新局 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突破 100 万亿元;5575 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 13 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 10 亿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这是“十三五”期间的“成绩单”。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条件深刻变化,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这是“十四五”规划纲要第一篇第一章的开篇之语,提纲挈领地阐明未来 5 年我国的发展环境。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新的机遇和挑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加。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另一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压力测试”下,中国展现出自身的强大力量,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

 “作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极,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必为世界经济发展起到正向的、积极的拉动作用,从而推动世界经济于变局中开新局,向着和平发展的方向演变。”张立群说。

 可以看到,“十四五”规划纲要列出的主要指标中新增“安全保障”版块,提出粮食和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两个约束性指标:2025 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6.5 亿吨以上、能源综合生产能力 46 亿吨标准煤以上。

 “这是面对世界经济的不稳定不确定性所作出的针对性安排。当今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新矛盾新挑战,必须强化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张立群说,中国的发展与世界有着不可切割的紧密联系,在此情况下需要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变数做出必要的准备,使我们的基本盘更加坚实,更具有弹性和韧性。

 新发展格局 保持战略定力

 办好自己的事 日前,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一场“消费品的盛会”即将到来——5月 7 日至 10 日,由商务部和海南省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简称消博会)将在海口市举行。

 据介绍,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平台,此次消博会将聚焦“高、新、优、特”消费精品,扩大有效和中高端消费供给,增强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单独成篇,提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勾勒出未来 5 年的路线图。

 “在世界风云变幻中,我们需要以我为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谋好中国的发展。”张立群说,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经济体,具有长期的高成长性,是世界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动力源泉。中国经济具有典型的大国经济特征,即经济体系的完整性强,自我循环的能力强。

 张立群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主要是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形成经济大循环全面畅通的局面。依靠我国的生产能力与国内市场的对接,全面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带动中国经济持续恢复、稳中向好,这对我国成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其中,尤其需要关注的是立足于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解决需求不足的矛盾。” “从短期来看,当前,我们通过扩大消费、增加有效投资,推动企业订单显著增加,销售形势显著好转,带动充分就业,进一步鼓励居民消费,从而实现社会资金的周转、循环全面畅通。”张立群表示,对此需充分发挥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的作用,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从中长期角度来看,张立群认为,最重要的是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牢牢抓好,推动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制度环境不断完善,包括产权制度建设、要素市场发育等,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推动要素资源优化配置。

 “总的来说,经济大循环周而复始、层层递进,每一次循环就是向着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迈进一步。”张立群说,“十四五”规划纲要通篇贯穿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导向,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将当前的工作重点与中长期的工作目标紧密结合。

 新发展理念 坚持系统观念

 引领高质量发展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供了行动指南。纵观“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文,新发展理念有了新的内涵和举措。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一个引人瞩目的变化是将创新提升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对此,张立群认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首先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过去,我国技术进步路径主要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的背景下,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要求我们把技术创新的源头调向国内,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可控,在更多领域跻身国际领先行列。” 此外,规划纲要对经济协调发展也确定了新的优先选项:优先发展农村农业、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要求我国在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中长期过程中,让高质量发展成果越来越普遍地覆盖各个方面。”张立群说。

 2020 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过 100 万亿元。“规模如此庞大的经济活动,要求我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减到最小。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满足人民更高水平的生活需要,必须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张立群

 认为,实现绿色发展,需要经过非常艰难的探索,既不能一味地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也不能停止发展脚步谋求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求我们在前进中探索转向绿色发展的道路,这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及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对外开放质量的提升被置于更突出的地位。张立群说:“可以预见,中国的产业在世界产业链中的位置会不断提升,中国的市场在世界市场中的位置会不断提升。因此,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在更高水平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基础上推进。” 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成果要惠及全体社会成员,民生领域建设需要在经济持续高水平发展的基础上锲而不舍推进。”张立群说,具体来看,“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在就业质量、分配结构、公共服务、教育、社保医疗、乡村振兴等方面多措并举,推动民生福祉达到新的水平。

 云南网 2021 年 04 月 01 日

篇十:现代财政制度的三个支撑是

三虫全丝达日( 4) 改革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是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关键性组织保障。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的变革特别需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对于同一个自然资源要素,要尽可能归口一个管理机构,每一个管理部门要同时进行确定规模、分配产权、市场交易三个方面的宏观管理。二是要加强跨行政区域的资源环境管理,当前的重要资源环境问题包括水系污染、区域雾霾等问题,主要与缺少区域性的合作管理有关,要研究推广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的区域环境管理经验。三是生态文明不等于单纯的生态保护,应该包括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涉及自然系统内部资源、环境、生态三者之间的协调,另一方面涉及自然系统与发展系统之间的协调。现在缺乏具有统筹协调能力的体制保障,环保部等无法成为统筹生态文明的主导机构,需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进行组织意义的统筹协调。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主要内容许光建李天建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下文简称《决定》) 对财政体制和财政政策改革提出了全面具体的原则和措施。除了在第五部分“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系统论述了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和主要内容外,在其他部分还对财政政策、预算监督、税收法定和“ 三公” 经费控制等分别进行了论述。例如,在第四部分,论述了宏观经济调控中财政政策的作用;在第八部分论述了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和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等;在第十部分提出了着力控制“ 三公” 经费支出和楼堂馆所建设。相关内容全面、丰富,提出了若干新的论断和新的提法,为今后一个时期财税改革的内容和方向规划了正确的方向和具体的内容。下面,笔者就《决定》中有关财税改革的内容谈一些看法和观点。一、对财政改革的若干新论断、新提法、新观点第一,《决定》首次提出了“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这一论断把财政放到了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地位,这是以前中央文件没有出现过的提法,十分精辟。我们认为之所以有这个提法,主要是因为,首先,财政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不仅仅是一个宏观调控政策问题,财政是和公共管理、公共政策、政府管理等综合性的国家治理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科学合理的财政管理,谈不到有效的国家治理。其次,财政是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联系的纽带,而且在任何的经济形态和社会发展阶段,财政都是政府治理和履行职能的基础。最后,在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面对国家治理中的现实困境,就国家治理体系中众多领域的制度建设而言,不论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我们面对的现实治理困境来看,在诸多的制度选择当中,唯有财政改革,能够支撑全部,覆盖大部,起到“ 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效果。第二,《决定》首次提出了建立现代财政制*许光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x舀@ ruc, edll cn;李天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txj 2119051@163.com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4.3( 1) ,78-97万方数据

 囵竺兰薹矍墨登萎!兰度的观点。紧紧围绕建立现代预算制度、现代税收制度以及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进行了论述。在预算管理方面,提出了“ 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 。体现了财政预算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密切联系。在税收改革方面,明确提出,“ 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 这一符合发达国家普遍做法的观点。在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方面,不仅提出要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而且提出要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实质上,《决定》关于财税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安排就是对中国特色的现代财政制度基本框架的一个描绘,必将进一步指导我国今后的财税体制改革。第三,《决定》首次提出要“ 落实税收法定原则” 。因为,没有合理、有效的财税法律体系,现代财政制度就是空中楼阁,无法稳定运行。首先,新税种的开征要以人大立法为前提,财政税收的各项工作都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严格运行。其次,加强税收执法。因为,即使有法可依,如果不能或者不愿意严格实施,现代财政制度也是建立不起来的。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我们过去一直很重视对“ 三公经费” 的控制和管理,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甚至规范性文件的约束,致使“ 三公经费” 长期得不到严格控制。近几年国务院各部委按照中央要求逐步公开了“ 三公经费” 的情况,但是大部分地方政府并没有及时跟进。这与我们的管理不够严格,要求不够具体有很大的关系。最后,还要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财税工作的监督。对此,政府部门要定期公开预算,积极推动透明预算,使得财政部门的收支信息、国家资产负债信息也得到充分的披露,方便纳税人监督政府职能的履行,不仅使纳税人了解了自己缴纳税收的去向,提高纳税积极性,同时,对群众比较关心的“ 三公经费”等项目的公开,也让政府预算能够在“ 阳光下运行” ,真正接受纳税人的监督。二、树立了财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建设现代财政制度《决定》提出的建设现代财政制度,就是我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 74.3( 1) ,78—91国下一步财税改革的新目标。从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对于什么是现代财政制度并没有什么统一的界定。我们认为,按照财政理论,不论什么样的国家或者体制,财政制度一般都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预算制度、税收制度和中央地方分级财政制度。但是什么样的财政制度可以视为现代财政制度,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毋庸置疑,我们所要建设的现代财政制度首先要符合中国的国情,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要求。同时,我们所要建设的现代财政制度也需要积极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和做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世界各国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财政制度中的有益做法,对我们构建现代财政制度具有重要价值。实际上,我们在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很多财政改革措施也吸取了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例如,“ 增值税” 、“ 分税制” 、“ 个人所得税” 等都是在借鉴西方成熟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建立的,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基于此,在目前和今后的财税改革中,围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既要继续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经验,也要注意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兼容性。就目前现实情况来看,发达国家的财政制度模式也是各有特色的,也有很多缺陷和问题。例如,一些发达国家,虽然坚持了依法管理财税,突出了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强调了收入分配的公平,但是,近年来,我们也看到了若干发达国家反复出现的“ 债务危机” ,诸如“ 美国的债务危机” 、“ 欧债危机” ,“ 日本的债台高筑”等问题的存在。可以说,发达国家现行的财政制度也是有种种缺陷的,我们当然不能照搬。要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建立起符合我们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财政制度。按照《决定》描绘的改革方向和思路,逐步形成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有利于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不万方数据

 丛唇三虫全全篁遮口断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目标,推动实现“ 中国梦” 的现代财政制度。从我国现在面i临的任务和矛盾来看,建设现代财政制度,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首先,构建现代预算制度。一是,尽快实现预算的完整性。要把政府基金收人、社会保险收入、国有资本上缴利润等政府收支都纳入预算管理的范畴,真正实现财政收支等于政府收支。二是,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之间的制衡机制。一方面尽快修订《预算法》,为我国的预算制定、执行以及监督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人大对政府预算的审查、监督。就此而言,预算编制要能使广大群众而不仅仅是专家学者能够看得懂,同时政府要对预算的制定,尤其是各项开支要做出相应的解释和说明。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不能随意调整,如确有必要调整,必须要经过人大同意,所以,要加强审计和决算管理,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纠正。三是,将预算审核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转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通过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而更加重视重点支出的体制、机制建设,从而能够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政府的政策意图。此外,通过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权责发生机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以及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既可以有效消除宏观经济管理中的“ 顺周期” 行为,又可以防范地方政府盲目借债搞扩张,干预正常的经济活动,破坏市场竞争环境等行为,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其次,构建现代税收制度。具体而言,一是抓紧“ 落实税收法定原则” 。因为,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财税法律体系,现代财政制度就是空中楼阁,无法稳定运行。同时,要加强财税执法和管理,使财政税收的各项工作都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严格运行。二是优化税制结构。“ 完善地方税,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推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 三是加强税收管理。税收管理是落实税收制度、实现政府政策意图的焦点,再好的税制设计,再美的政策意图,如果没有有效的税收管理,都会落空。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统一管理,依法、依规进行税收优惠管理。最后,构建激励兼容的政府问财政关系。一是,《决定》提出“ 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作为中央事权;部分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等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逐步理顺事权关系;区域性公共服务作为地方事权” ,这实质上为我国下一步理顺政府问财政关系指明了方向。那就是中央政府主要承担涉及国家安全、宏观经济稳定、全国性公共产品的提供以及收入分配结构调整职责;地方政府主要承担资源配置和地方性公共产品的提供;一些跨区域重大工程、具有明显外部性的跨区域公共产品的提供则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依据事权,在保证现有收入格局下,按照税种特性,相应的来划分收入。比如将有利于统一市场形成、容易转嫁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或共享税,而将那些方便地方征收的税种划归为地方税。二是,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从理论上来讲,在一个多级政府架构的国家,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在具体的实践当中,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各异,有些地方甚至还不适宜开发,尤其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划定的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对这些地区而言,财权大小并不是主要的问题,因为不能发展经济,就很难取得财政收人,但是,政府自身不仅要运转,而且还要为辖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需要相应的财力支持。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讲,财权与事权进行匹配的意义并不太明显。十七大报告的提法就调整为财力与事权的相匹配。《决定》提出的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期望通过“ 事” 与“ 钱” 的结合,来促使基层政府能够有效履行职能,同时,通过强调“ 支出责任”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4.3( 1) ,78—91万方数据

 囵竺翌壹墨§ 菱竺也有强调对政府财政支出“ 绩效” 评价和违规使用资金的“ 问责” 意向。这应该是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应有之义。三是,加大并规范转移支付力度。一方面控制规模,清理并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另一方面,加强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尤其是加强对基本公共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相对较为乏力的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等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建立起既能弥补纵向、横向财力均衡,又能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合理、有效的转移支付制度。三、提出了财税改革的新措施《决定》提出必须要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实质上是提出了我国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和着力点。第一,完善立法。应该加快修订《预算法》和其他财政、税收法律法规。应当说,在这个方面我们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不仅目前的《预算法》已经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更要看到,我们的很多正在征收的税收,实际上都是根据行政法规在运行的,立法层次明显偏低。亟须抓紧推动立法工作,切实“ 落实税收法定原则” 。第二,明确事权。目前某些地方财政紧张,严重依赖“ 土地财政” 和“ 政府借债” ,导致目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上升,这种情况的产生与蔓延与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事权划分不够清晰有着很大的关系。对此,一方面,应该适当上收部分事权;另一方面应该按照《决定》将“ 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作为中央事权;部分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等作为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区域性公共服务作为地方事权” 的要求,逐步理顺不同政府问的事权关系。第三,改革税制。《决定》关于税制改革,具体包括房地产税的立法开征,消费税的征收范围调整,营改增,环境税的费改税,增加直接税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4.3( 1) ,78—91的比例,等等。通过这些方面的改革,可以真正使税收在收...

推荐访问: 财政 制度

上一篇:信访制度学习心得3篇 下一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