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心》阅读答案1 大学毕业那年,我心血来潮,就和竹心一起报名参加了赴西北贫困山区支教的志愿团。就在我们即将赴任的前一天晚上,竹心却接到了母亲病重的长途电话。我是第一次知道竹心的寡母多年来一直患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竹心》阅读答案3篇,供大家参考。
《竹心》阅读答案1
大学毕业那年,我心血来潮,就和竹心一起报名参加了赴西北贫困山区支教的志愿团。就在我们即将赴任的前一天晚上,竹心却接到了母亲病重的长途电话。我是第一次知道竹心的寡母多年来一直患有半身不遂,常年靠竹心的舅父照顾日常生活。其实*日在校园里我们时常擦肩而过,彼此打招呼的次数却很少。这次只是因为共同的热情我们才要走到一起,所以便开始留意起了竹心。我发现竹心是一个不拘言笑的人,她说话的声音很轻,白皙而冷静的面庞架着一副眼镜,镜片后面的眼睛有股深邃的光芒透出。竹心支援山区教育事业的序幕还没有拉开就要划上一个休止符,我不禁替她惋惜起来。
我背起行囊独自踏上了征程。
长途汽车在宽阔的马路上呼啸了几个小时以后便开始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地盘旋起来,它颠簸着,摇晃着,喘着粗气,像一个患哮喘病的老人。一路上完全看不见我想象中的山水田园和参天大树;甚至看不到野草野花和牛羊的影迹。我只看见光秃秃的、馒头一样的黄土包一个挨着一个,身后卷起大团大团的黄色尘雾。天是黄的,地是黄的,甚至每个人的脸也变成了土黄色。我感觉要晕车了,并很快昏天黑地地发作起来。
接近黄昏时,颠簸的车辆终于停了下来。我将要发光发热的地方——东卧牛乡到了。我下车和前来迎接我的乡长同志握手寒暄。乡长扛着我的行李带我走了很长一段路,还向我介绍了学校里的一些情况。他说:学校三个年级总共有九十来个学生,可教师只有三个,且都是当地人,水*不怎么高,凑合着能把学生管住就行。乡长还说教育组下达所开设的科目都开不了,还说像我这么高水*的人应该尽量多代几门课。乡长指着前面说:“看,那就是学校。”
学校不大,也很旧,倒是被打扫过了。夜幕降临了,学生都打出了自制的红灯笼来欢迎我,灯笼在黄土包上忽明忽暗,像空旷的天空上寂寞的星星。
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把我领进一间很小的土屋说:“这是你住的地方,我去了好几家才搜集到了一点白面,给你蒸了这篮子馒头,够你吃一个星期了。”他又指着蹲在墙角的一口大瓮说:“我还让娃娃们给你攒了些水,这里吃水不方便,要走好几里地才有水井呢,你就省着点用。你早点歇,明天还要上课呢。”说完后两个人都走了。
我回过头来,看了看“床”:两只摇晃的凳子上架着四块歪歪斜斜的木板,一坐上去就发出刺耳的嘎吱声,仿佛要拒我于千里之外。一颗滚烫的心顿时掉进了一盆冰凉的水中,两滴眼泪禁不住地滑到腮边。我正琢磨着怎么来铺这个床时,门外响起了敲门声。“老师,是我。”我开了门,一个小女孩走了进来,手里提着一个小木盆。她说:“我叫刘妞妞,王主任让我给你送个木盆,让您晚上起夜时用。”我问王主任是谁,刘妞妞说就是刚才给您送馒头的那个人,他是乡教育组的领导。刘妞妞还说:“王主任说前几个从省城来的大学生老师都是被饿跑的.,他怕您也被饿跑了,所以就找来白面给您蒸了馒头。”刘妞妞看着我问:“老师,有了这篮馒头您不会被饿跑吧?”刘妞妞临走时再三叮咛我:“老师,黑来起夜千万不能出门,外面害怕怕。”我的眼泪又一次掉了下来。我翻看那篮子白馒头,这是怎样的一篮馒头啊,又黄又硬,和这里的黄土包不差两样。如豆的灯光下我做出了果断的决定:赶快离开,这里简直不是人呆的地方。
第二天,天刚麻麻亮,我就收拾回城,我用学生为我准备的混黄的瓮水洗了把脸,就匆匆地出发了。我赶到车站,发现乡长和那个王主任早已来到车站了。乡长看了我一眼,干巴巴地说:“我知道你会走的。”我似乎是拿鼻子笑了一下后,就头也没回地登上了开往省城的长途客车。
我又回到了校园。通过半年的努力,考取了我一直崇拜的尤教授的研究生。三年后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
在匆匆流逝的时光中,我忙于学习,忙于工作,忙于职称,忙于爱情,忙于房子,忙于孩子。像一条穿梭于城市海洋中的鱼。
又一个新学期开始了。我接了一个新生班级的课。这天,我郑重地走上讲台。我兴致勃勃地做了自我介绍,然后再让学生做,我要熟悉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学生。轮到最后一排的最后一位女学生了。她笑吟吟地站起来说:“白老师,事实上我们在六年前就已相识了。您还给我当过一夜老师呢!我叫刘妞妞,来自甘肃阴山县的东卧牛乡。我们家乡的变化可大了。现在已经通了电,接了自来水,还办了一个希望中学……
我的脑子有些混乱,脱口问了句:“你的老师是谁?”
“竹心,她说她认识您;她现在是我们那个中学的校长。”
“竹心!”我无意识地重复了一句。我觉得有一团火开始从我的耳根燃烧,一直燃烧到面部,又燃烧到了每一根发梢上。(有删改)
《竹心》阅读题目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我”和竹心虽是大学同学却不是很熟,直到她和“我”一起报名参加去西北贫困山区支教的志愿团,我们才成为朋友。
b.本文讲述了一个关于理想和坚持的故事,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竹心去到了东卧牛乡,并做了很多努力,坚守了自己的理想。
c.“我”到了东卧牛乡的学校后发现,虽然这里条件艰苦,但学生们还自制红灯笼迎接“我”,不禁受到了感动。
d.刘妞妞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人物,她见证了“我”在西北贫困山区的短暂经历,也见证了竹心的支教经历。
e.“我”离开支教地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研究生并最终成为一名大学教师,这说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2)这篇小说第三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3)文中画线的语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6分)
(4)这篇小说的题目是“竹心”,但作者对竹心却着墨很少,而用了绝大部分的篇幅来写“我”的经历,请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8分)
《竹心》阅读答案
(1)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a.e不给分。
(2)突出了支教路途的艰难遥远、环境的贫瘠荒凉。为后文“我”决意离去做铺垫。为塑造竹心这一形象提供背景。(每点2分)
(3)对竹心的做法的惊讶;对自己选择逃避的做法的羞愧;对竹心崇高人格和奉献精神的敬佩。(每点2分)
4)作者用大量篇幅来写“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故事情节的需要。小说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的,从“我”的经历和感受的角度来写,增强了真实感。第二,表现手法的匠心。作者写“我”的目的并非表现“我”,而是用“我”作为竹心的对照和反衬。第三,整体构思的独到。文章大量写“我”的经历,但开头结尾均写竹心,既制造了悬念,又突出了竹心的人物形象特征;同时,用竹心这一人物形象深刻地提示了文章主题。
《竹心》阅读答案3篇扩展阅读
《竹心》阅读答案3篇(扩展1)
——《竹》阅读答案10篇
《竹》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淮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1.诗人坐在衙署书房里卧在撞上休息,这是窗外清风阵阵,丛竹萧萧,*呜咽;自然界中的风竹声和民间的“疾苦声”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是什么使诗人产生了这样的联想?
2.诗的最后一句“一枝一叶总关情”中的“一枝一叶”运用的是怎样的必须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燮"读音ㄒㄧㄝˋ,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大垛人,祖籍苏州,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参考答案
1.是诗人时刻在惦记着百姓安危冷暖的体恤民情那颗赤子之心。
2.运用的是双关的手法,“一枝一叶”既指衙署书房窗外的竹子的枝叶,也暗指那些正在饱受风雨饥渴的百姓的啼饥号寒声。表达的是诗人虽然只是一个左右不了大局的“些小州县吏”但却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的思想感情。
《竹》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1.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
2.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6分)
3.上片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说说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6分)
5.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请对此进行分析。(6分)
6.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5分)
7.这首词上片写的是(季节)雨后院落周围的景色。
8.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境,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请结合下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2.“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
3.①远近结合②动静结合③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一点2分,必须结合诗句分析)
4.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时感悲凉。最后两句表面看,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实际上却传达出诗人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的无奈和失落,含有辛酸的自嘲之意。(大意对即可)参考答案:
5.从听觉写声:“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6.从表面上看,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失落情绪。
7夏末(秋初),幽狭淡雅(清新)
8.①苦闷、抑郁的心境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最后两句画龙点睛,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饶有情意似的,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说天公殷勤送来凉雨,却含有自嘲的酸辛,隐藏着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中,“凉”,双关,既指天气凉爽,又指生活无聊,“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刻画了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竹》阅读答案3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阅读题一
1、诗歌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这种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2分)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2分)
参考答案
1、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阅读题二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分)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3、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参考答案
1、(2分)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2分)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3、提示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译文
独自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吹着口哨。在茂密幽深的竹林里,无人知晓,只有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映照。
《竹》阅读答案4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簧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1)闻水声,如鸣珮环______
(2)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
(3)怡然不动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二段中的“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的“_________”相照应。
参考答案:
1.(1)听见(听到)(2)左右(上下、来)(3)……的样子
2.溪岸(它的*)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3.水尤清冽
《竹》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说竹》一文,完成12~15题。(共10分)
青山不可无绿水,古木不可无藤萝,野花不可无蜂蝶,江南不可无竹。
若说梅令人洁,兰令人幽,菊令人淡,莲令人清;若说松令人傲,柳令人柔,枫令人豪爽,梧桐令人高远;那么,竹,便是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
雪压冬云之际,竹挺拔如常,冻土之下,新笋已待破土而出,只说春花秋月是良辰美景,殊不知新笋破新泥更可谓赏心悦目。
一夜春雨,千竿新竹。桃红李白,柳影婆娑,怎抵得住十里竹林勃勃生机,一片青翠无限风光。
逢夏,老竹新篁,绿阴可人,舒枝密叶,清风翠微;日光月影,浮动其间;可以立石旁,可以依水湄。
待到秋至,群芳落尽,而竹青碧依然。摇风弄雨,铿然有声。论低矮数寸,高直数丈,或零落数枝,或赫然巨簇,皆不媚不俗,不卑不亢,浑身劲节,凛凛然有君子之风。
再淡雅的花,终究是花。便是有九分素洁,也还有一分的妖媚。
再灵性的树,也还是树,不然,汉字的朴何以用木表意?
并非贬低。草自有草的优势。只是品位再高的草,也无法走出草的局限。
竹,非花非草非木,实在是造物主的一件绝活儿。可如天然去雕饰的素妆少女婀娜娉婷;可如浩浩然有英雄气的须眉男子枝横云梦,叶拍苍天。
月下听箫,城头闻笛,都是竹的境界。
竹,实在是渗透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难怪高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同样也吟出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另一番向往。*画中的写意墨竹,相传就是这位大学士大文豪首创。
没有什么比写意墨竹更能体现竹的情韵了。在这里,竹已摈弃了一切外在的形式和颜色, 惟留人间风骨。
将墨竹画绝的扬州八怪郑板桥,干脆以竹为友: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窗纸,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家僮扫地,侍女焚香,往来竹阴中,清光映于画上,绝可怜爱。话虽这么说,这位想为百姓做点好事的士大夫,并不想真隐逸山林。他还有一番大的抱负:
画根竹枝插过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
这便可知郑板桥的墨竹,何以幅幅为精品,枝枝见精神。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古代知识分子崇尚的立身立世之道,岂非是受了竹的品性渲染?
竹,确实和我们民族有着不解的因缘。
竹简、毛笔,成就了*古文化源远流长的功果。
而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又何曾须臾离开过竹?
竹箫、 竹笛,是竹之灵性的吟唱。
竹筏、竹帘、竹席、竹床、竹椅、竹筷、竹帚有着质朴无华的贡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此乃竹。东方的竹。
选自《灵性散文》,有删改。
12.作者认为月下听萧,城头闻笛,都是竹的境界。请根据文中相关内容回答竹的境界是什么?(3分)13.文中谈及郑板桥时说他还有一番大的抱负。试根据上文内容,说说郑板桥的抱负是什么?(2分)
14.作者说竹,实在是渗透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分三条列出竹渗透的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3分)
①
②
③
15.文章写的是竹,为什么还写到了自然界许多花草树林,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请用简要的话概括。(2分)
参考答案:
12. ①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或:集花草树木之长或集洁、幽、淡、清柔、豪爽、高远于一身) ②箫与笛取材于竹(或与竹 的外形相似)箫、笛之音是竹之灵性(或生命)的吟唱(或:听萧与闻笛就是聆听竹的生命的吟唱;听箫、闻笛能让人领悟竹的灵性与神韵)(3 分)
13. 想为百姓做点好事,想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或济天下)。(2分)
14. (1)不媚不俗,不卑不亢,浑身劲节,凛凛然有君子之风;(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3)淡泊明志,宁静致远。(6分)
15. 作者以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作陪衬,层层铺垫,写活了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的东方之竹。(2分)
《竹》阅读答案6
绿竹引
宋之问
青溪绿潭潭水侧,修竹婵娟同一色。
徒生仙实凤不游,老死空山人讵识。
妙年秉愿逃俗氛,归卧嵩丘弄白云。
含情傲睨慰心目,何可一日无此君。
(1)首联中的同一色指的是 和 ;颔联写的是 颈联写的是
答:潭水和修竹;竹,诗人自己。
⑵作者为什么说何可一日无此君?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绿竹的高洁品质与诗人自己愤世嫉俗、孤傲遗世心态是一致的,因而他将绿竹视为同类。
阅读练习二
1,诗中的此君是 ,和它同一色的是 。
2,这首诗是近体诗还是古体诗?为什么?(至少2点理由)
3,从内容上来看,前四句所写的对象主要是 ,表现 ;后四句所写的对象则是 ,表现 。
参考答案
1、此君即竹子,同一色的是潭和竹,颜色当然是绿色。
2、分辨古体和近体的方法有多种,这首诗与七律相似,所以可以用律诗的基本要求来辨别。如果是七律,那么七律压韵是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可以转韵,而《绿竹引》前四句和后四句不同韵。律诗一般要求3、4句和5、6句必须对仗,但是此诗的5、6两句显然不能对仗。根据以上两点,可以判定《绿竹引》是古体诗。
3、诗的前四句主要是写竹子的居处和它的孤独寂寞、不为人赏识;后四句主要写自己的隐居和志向保持竹子的高洁品格。(可惜此人言行不一)
[题解]
这道试题,还是以读懂为主,兼带诗歌常识。读诗必须看题目,因为题目是诗歌的眼睛,我们通过题目依据起、承、转、合,把握作者的思路,也可以透过题目了解诗歌的题材,有时还可以推知诗歌的体裁(近体或古体)。这首诗的题目是绿竹引,绿竹就是此诗的线索。诗的1、2句点绿和竹,写珠子生长在青溪绿潭边,和潭水同一色,即为绿竹。此竹不但碧绿青翠,而且姿态优雅美好婵娟。3、4句接着写竹子的遭遇。仙实但凤凰却不来光临;一直到老,死在空山里也没有人赏识。古人有言说:凤凰非练实不食,非梧桐不止。练实就是竹实(仙实),即竹子结的果实。但是竹子结出了仙实,凤凰却不来光临,只能默默无闻地老死在空山里也没有人赏识。一个徒(白白地)字道尽了竹子的感伤无奈,一个空字,写出了竹子的孤独寂寞,流露出作者对竹子的哀怜同情。
5、6句中的秉、 逃、 卧、 弄等词表明,作者转而开始写人,叙写自己的际遇,抒发自己的情感,说自己秉承早年的心愿,为了脱离俗世的污垢,回归嵩山过上了隐居生活。7、8句写自己和竹子朝夕相处内心甚感宽慰,借用典故表明自己要和竹子终生相伴保持竹子一样的高尚品节(王徽之曾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这样,习题1和习题3就得到了正确的解答。1,此君即竹子,同一色的是潭和竹,颜色当然是绿色。3,诗的前四句主要是写竹子的居处和它的孤独寂寞、不为人赏识;后四句主要写自己的隐居和志向保持竹子的高洁品格。(可惜此人言行不一)
分辨古体和近体的方法有多种,这首诗与七律相似,所以可以用律诗的基本要求来辨别。如果是七律,那么七律压韵是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可以转韵,而《绿竹引》前四句和后四句不同韵。律诗一般要求3、4句和5、6句必须对仗,但是此诗的5、6两句显然不能对仗。根据以上两点,可以判定《绿竹引》是古体诗。这种辨别疑似近体的试题一般是不会拿来考试的,所以不必过分注意,只要大概了解就可以了。
《竹》阅读答案7
竹
李贺①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喜。露单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钧锦鳞。三梁②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注】①李贺是唐代诗人,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属“王孙”,但系远支,与皇族关系已很疏远。②三梁:古人帽中横的硬村,用竹制成。汉唐冠帽有五梁、三粱、两梁的制度。天子戴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戴三梁进贤冠。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一句描写竹子倒映水中的情景,倒影与水波荡漾,泛起错杂的波光。
b.第二句是倒装句,意思是说,春天来了,在空地上的竹子绿叶婆婆,倩影斑驳。
c.“露华”,就是露花,即露珠。“华”通“花”。以露衬竹,间接写竹。
d.第四句意思是青苔接近竹根,表示笋已长成竹。竹根有似霜白的粉,故称霜根。
e.“香汗”“锦鳞”都运用了借代手法,前者借代辛勤劳动,后者借代鱼。
15.诗中,“竹”比喻什么?最后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6分)
答案:
14. b(3分)、e(2分)。(b“抽空”是写竹子拔空而长。e“前者借代辛勤劳动”理解错误,“香汗”借代美女)
15.以竹子的长成,比喻人才的养成;(2分)以竹子的用途,比喻人才的作用。(2分)最后一联表达了诗人渴望像竹子可用做三梁冠的衬里一样得到朝廷的重用。(2分)
《竹》阅读答案8
1.竹子的形状:
竹子的品格:
2.第二自然段这段话用__________的写作方法,分别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比较。
3这篇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1、文中说:“愿你的情操和美德潜藏在我生命的深处”,请说说作者笔下的竹子具有怎样的情操和美德.
答:作者笔下的竹子具有不染世俗,不畏艰险,脱俗高洁,谦逊的情操和美德.
2、我惊异地望着你尖尖的竹笋,坚毅顽强地顶开压在你头上僵石般的硬土.顶开这个词语的精妙之处?
答:“顶开”用了拟人,写出了竹笋巨大的力量和坚毅顽强的性格,从中体现出竹笋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
《竹》阅读答案9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王禹偁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闲官。
阅读练习一
(1)这首诗描写竹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3分)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颈联拂和侵字在运用上的特点及表达效果。(5分)
阅读答案:
1.(1)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1分)。写出了竹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1分),表现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1分)
(2)拂和侵字都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1分),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2分)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坪上,使人感受到竹的形象,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种物我为友的意境。(2分))
2.①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②景行行止 ③汩余若将不及兮 ④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⑤小人穷斯滥矣 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⑦群山万壑赴荆门 ⑧虽九死其犹未悔
阅读练习二
(1)第三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作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什么特征?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了怎样的情怀?(3分)
参考答案:
(1)拂和侵。(1分)都用了拟人化的写法。(1分)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使人感受到竹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同趣的意境。(2分)
(2)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答对三点才给1分)诗人托物言志,(1分)意在表现自己的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1分)
阅读练习三
1.这首诗写出了官舍竹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
2.本诗的尾联,有人说表明了作者内心的不满,也有人认为表达了作者的坚定的信念,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1.写出了官舍竹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特点。(3分)表达了作者对官舍竹的喜爱与欣赏,以及对这种清高自赏的生活态度的赞美与追寻。(2分)
2.示例一:尾联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念。表面上说明年即便是被移到其他地方去,依然不影响今年冬天在皑皑白雪之中看到青翠碧绿的官舍竹,(3分)实际上是表明自己的心志,即便是被贬谪到更加偏远的地方,也不会丧失自己的本性与品格。(3分)
示例二:尾联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满。表面上说明年即便是被移到其他地方去,依然不影响今年冬天在皑皑白雪之中看到青翠碧绿的官舍竹,(3分)实际上是表达自己清高自守却屡遭排挤的愤懑之情。(3分)
阅读练习四
(1)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4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就这一点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两个字都使用了拟人手法(1分)拂(轻轻吹过活擦过),竹声萧萧拂琴,写出了竹声的轻柔,含情脉脉;(2)侵,(超出行事的范围和限度),写出了竹子似乎不甘于旁观,似乎要支招、要参与到下棋中,(2分)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1分)
(2)托物言志(1分),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2分),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2分)。
示例三:尾联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情感。表面上说明年即便是被移到其他地方去,依然不影响今年冬天在皑皑白雪之中看到青翠碧绿的官舍竹(2分)实际上是表明自己的心志,即便是被贬谪到更加偏远的地方,也不会丧失自己的.本性与品格。(2分)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作者内心不便明言的愤懑与不满清高自守,却屡遭排挤。(2分)
赏析
作者因谪居而倍感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心情之郁闷可想而知。一日临窗而观,忽见一片透 明澄澈的碧色,带着丝丝凉意,仿佛要染绿人的鬓发须眉,作者顿觉耳目清爽,心旷神怡, 诗 意在心中荡漾。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读了这首咏竹诗后,不禁联想起郑板桥的《竹石》。岁寒四友之一的竹,依依似君子,志在干青云,诗人看似在咏竹,实际上是在自咏。 诗人首先提出衙中的竹子究竟是谁种的问题,却没有作正面的回答,其实也不用回答,不是和自己一样喜欢竹子的人,不是和自己有相同命运的人,谁又会在这里种它呢?商州团练副使这个闲官,面对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而且峻节可临戎的数百竿竹子,怎不诗兴顿发呢?怎不抒发一下老夫欲寄精诚去,凭仗高风达紫宸那样感慨呢?
两联对仗和前一首一样工整。颔联写竹子的品格,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气节。颈联写竹子和自己一起弹琴、下棋。你看,它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你看,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你听,竹林高宇霜露清,朱丝玉徽多故情,你听,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你听,我正在和竹子说:诗书弹琴聊自娱,古来哲士能贫贱。特别是颈联写得有声有色,饶有雅趣,多有风韵,是这首诗最精彩的的一联,堪称名句。
尾联以想象作结。诗人有《雪夜看竹》诗云:梦断闲窗酒半醺,月华薄薄雪纷纷。莫言官散无拘束,一夜披衣见此君。是对这一境界的最好注释。同时,尾联还表现出诗人和杜甫的志士仁人莫嗟怨,古来材大难为用一样的愤慨。
作者曾自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从他的作品看,并非虚言。
《竹》阅读答案10
竹影
丰子恺
吃过晚饭后,天气还是闷热。窗子完全打了,房间里还是坐不牢。太阳虽一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我和弟弟就搬了藤椅子,到屋后的院子里去乘凉。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正在看得出神,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来的是弟弟的同学华明。
“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萧萧的声音来。这引起了三个人的注意,大家仰起头来向天空看。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大家赞美了一番之后,我说:“我们今晚干些什么呢?”弟弟说:“我们谈天吧。我先有一个问题给你们猜: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我和华明都不相信,于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来看水门汀上的人影。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见头上有一缕缕的细烟,好像漫画里所描写的动怒的人。“是口里的热气吧?”大家蹲在地上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他从身边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上热心的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同声的叫起来:“啊!好看啊!*画!” 华明就拿半寸长的铅笔去描。弟弟手痒起来,连忙跑进屋里去拿铅笔。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来分送我们。华明就收藏了他那半寸长的法宝,改用木炭来描。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一面谈着:“这一枝很像校长先生房间里的横幅呢!”“这一丛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轴呢!”“这是《芥子园画谱》里的!”“这是吴昌硕的!”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华明难为情似的站了起来,把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后,似乎害怕爸爸责备他弄脏了我家的水门汀。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弟弟连忙拣木炭给他。爸爸也蹲在地上描竹叶了,这时候华明方才放心,我们也更加高兴,一边描,一边拿许多话问爸爸。
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显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象脱了版的印刷。夜渐深了,华明就告辞。“明天白天来看这地上描着的影子,一定更好看。但希望天不要落雨,洗去了我们的‘墨竹’,大家明天会!”他说着就出去了。我们送他出门。
我回到堂前,看见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觉更有意味。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有删节)
比较赏析:
《月迹》通过记叙几个山村小孩子在中秋之夜的寻月活动,表现了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童心童趣。文章将这种童心童趣描绘的饶有趣味。中秋之夜是赏月的最佳时节,孩子们盼着月亮早些出来,他们在奶奶的引导下赏月。这种“赏”不是静静地看,而是在院子中去寻找。他们觉得月亮长了腿儿,月亮还有一种气息,这时小孩子们独特的体验。更有趣的是他们在树下“争”起月亮来。月亮本在天上,不属于哪一个人,大人们肯定不会去“争”,而只有孩子们才会“争”,才会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你看,这种“争”月行为多么有趣!
不过最有趣的是在河边得到了月亮。他们沿着河沿跑,尤其是“我”两处看,两处跑,还看见弟弟妹妹的眼里有月亮。除了小孩子,谁会去注意“眼里”的月亮呢?他们因得到了月亮而满足,在沙滩上甜甜的睡。你看,这情景多么动人!
《竹影》描写孩子们在月夜描画竹叶投在地上的影子,真是恰当的展现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的童心童趣。这同《月迹》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月夜,同样是孩子们。《竹影》里的弟弟竟然注意到“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一独特现象,并追问“这是什么道理?”这种现象只有小孩子们才会细心地关注,才会去追根究底。他们对这个问题没讨论清楚,就又把注意力、热情转向了别处,“在水门汀上热心的描写自己的影”。他们对世界如此好奇,并天性好动。你看,他们多么热心于“作画”!拿半寸长的铅笔或一把木炭就可以在水泥地上描竹叶,并为自己所描的画像哪幅真画而争论不休。你看,这多么符合孩子的心理和性格!这多有情趣!
训练题:
1、 本文主要是写月夜里孩子们的活动,为什么前面还要写太阳落山?
2、 在文中摘抄几句比喻句。
3、 你认为哪些句子描写得很细致?
4、 爸爸为什么不责备华明弄脏了我家的水门汀?
5、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沙造城堡,用雪堆雪人。想一想,你也在月夜做过什么游戏呢?能用一段话描述一下吗?
参考答案:1、为后面写月亮慢慢升起作铺垫。2、如: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 3、如: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的映入我们的眼中。 4、因为爸爸懂得保护孩子们的童心童趣。(意近即可) 5、略
《竹心》阅读答案3篇(扩展2)
——《竹》阅读答案10篇
《竹》阅读答案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现在竹盐减肥炒得很热。其实竹盐进入*至少有十几年了,最初是在高档牙膏中出现的。大概是牙膏再高档也还是不如减肥产品有号召力,所以排毒减肥的竹盐产品又进入人们的视野。
不过竹盐其实不是新东西。在韩国,它大概可以算得上民族瑰宝了。古时的僧侣把盐装在精心选择的竹筒中,用天然黄土封上,再用特定的松枝烘烤,最后得到的固体粉末就是竹盐。这个过程往往要反复进行,好的竹盐会进行9次。古代韩国人用这样的竹盐来治疗多种疾病,据说有奇效。这样的炼制过程颇有*道家炼丹的意味精选的材料、长时间的炼制,所以在对竹盐的宣传中,经常宣称集中了大自然的精华、几十种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消炎、杀菌、排毒、减肥等功效。
对于这样的民族瑰宝,韩国人自然很骄傲。他们也希望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去证明他们祖先的神奇。在权威的生物医学论文数据库中,能找到零星的几篇对竹盐进行现代科学研究的论文。这些论文基本上是用竹盐去处理体外培养的细胞或者人为致病的老鼠,观察到了竹盐的一些效果。不过,这样的研究结果实在是太过初步,只能提供一些猜想,也就完全不可能被任何一个国家的主管机构认可。而且,就这些不会被认可的竹盐功效中,也没有一项跟排毒、减肥能扯上关系。另一方面,韩国科学家们也老老实实地承认,还不清楚为什么竹盐会有这些功效。
有关竹盐的广告中宣称竹盐中的有机物进入人体后如何如何,则完全是臆想。竹盐的烘烤温度高达1000至1300度,在此温度下有机物会被烧掉而只剩下无机物。也有广告宣称在此高温下,盐的分子结构发生了转化,生成了高能量的食物,具有了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功能。如果是真的,这大概是对于经典化学理论的改写。韩国科学家的研究则比较传统,指出经过炼制的竹盐可能含有了一些其它的矿物质,而这些矿物质可能会导致一些特别的功效。他们测量了纯食盐、粗盐和竹盐的成分,发现竹盐中锰、钙、锌、铁、硫等成分的含量比纯食盐或者粗盐要高。这也很符合化学中的物质*衡竹子和黄土中含有比较多的这些成分,经过烘烤最后进入了食盐中。换句话说,竹盐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粗盐。如果这些成分的差别是竹盐的所谓神效(如果它存在的话)的原因,那么完全用不着那么费劲地去用竹子黄土松枝反复烘烤,人们可以很轻易地混合出任何需要的组成来。
宣传竹盐神效的广告喜欢说在高温下这些物质相互反应,生成了新的神奇的物质。按照化学理论,在烘烤这样的反应条件下,矿物质种类不会发生变化。
所以,竹盐广告中所宣称的那些竹盐减肥的理论依据,既不符合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也没有经过任何现代科学方法的验证。它的神奇,只能依靠对于传统、经验的信念来支持也就是说,如果相信现代科学,那么它是靠不住的;如果相信存在着与现代科学不同的科学体系,那么它的任何结论我们都无法评价。
8.下列关于竹盐作用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古代韩国人用竹盐治疗多种疾病,取得了奇特的效果。
b.竹盐在炼制过程中含有了一些其它的矿物质,正是这些矿物质对人体产生了重要作用。
c.竹盐含有的锰、钙、锌、铁、硫等成分要高于纯食盐和粗盐,因此它对人体有一定作用。
d.竹盐在烘制过程中有机物会被烧掉而只剩下无机物,因此它对人体没有任何作用。
9.下列对竹盐的炼制和研究的表述,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古代韩国人炼制竹盐与古代*道家炼丹的方法大致是一样的。
b.竹盐的排毒减肥功能在权威的生物医学数据库中找不到任何证明哪怕是零星的资料。
c.韩国人在竹盐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只是这些成果目前我们还不能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加以评价。
d.竹盐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都是在炼制过程中从竹子和黄土中吸取到的。
10.联系全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观点。(3分)
11.根据全文内容,给本文拟一个提问式标题。(3分)
参考答案:
8.c(a原文为据说;b原文为可能一些;d没有任何作用错)
9.b(a原文是颇有意味并不是方法一样;c可以评价;d都是错)
10.不能过分夸大竹盐的作用。(意思对即可)
11.竹盐到底有无神效?
《竹》阅读答案2
枯竹
①我在北风呼呼的野外,遇见了它一株枯竹,静静地斜卧在清翠的众竹前,像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显得那么另类。
②竹仿佛是邻家的小哥哥,一直在我的童年里俊朗地挺立着,伴我走过懵懂无忧的童年。
③犹记得,小时候,雨后的春日里,我在竹林里咔嚓咔嚓地掰断少年般稚嫩的春笋,拿回家,母亲的巧手把它变成一盘鲜嫩的笋丝炒肉,令人食欲大增;燥热的夏日里,竹林间声声蝉唱送来阵阵清凉,我和一帮小伙伴举着小竹竿到竹林里捕蝉。秋日里,竹林里秋虫啁啾着告诉我它们的童年故事;冬天下雨的夜里,雨打竹叶发出清脆悦耳的沙沙声,像一首摇篮曲,伴我进入温暖的梦乡悠悠岁月里回首,一株株绿竹在我的童年里摇摇曳曳,每一片竹叶,都依附着一件难忘的童年趣事。
④面前的这株枯竹,枝干枯黄,一身萧索,在踌躇满志、正值青春的众竹面前,是那么惹眼,禁不住引我遐思连连我仿佛见到了它的前身: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宁静的夏夜它与清风交谈,与明月对望,它聆听夏蝉的歌唱,它知悉秋虫的心事,它也团结土壤,与寒风对抗。
⑤这株枯竹,也引发我对它后世的遐想:它化身为一支笛、一管箫,啸啸天籁游走于天地苍穹间;它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煮茶吟诗的高雅;它是竹篱上爬满牵牛花的田园;它是竹篮采野花、摘野菜的诗意;又或,它走进寻常百姓家,化身竹筷为烟火,化身竹竿为晾衣;再或,它成为农家灶膛里的柴火,化为一缕缕温暖的炊烟
⑥它是陆游,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它是朱熹,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它是刘禹锡,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它是王维, 。它是苏轼, 。它是郑板桥, 。
⑦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
⑧
17.这篇散文以 为线索,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2分)
18.从全文看,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3分) 运用了 顺序,作用:
19.下面诗句是从第⑥段中抽取出来的,依据文意,在下面横线处选择还原,只填番号。(3分)
选项:a.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b.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还原:它是王维, 。它是苏轼, 。它是郑板桥, 。
20.根据要求,品析下面两个句子。(4分)
(1)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请结合第⑤段,说说句中加点的更高远的生命 是从哪两方面来表现的?2分)
(2)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从修辞角度简要品析,2分)
21.文章的结尾部分已被省去,如果用以下两种结尾,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结合抒情方式说明理由。(3分)
a.冬寒时节,一株不期而遇的枯竹,引起我遐思无限,给我融融的暖意。
b.枯竹,我要大声赞美你,你在我心中是永不枯萎的长青竹! 我选择 (填番号),理由是:
答案
17.枯竹(或:对枯竹的遐想,1分) 对枯竹的喜爱与赞美(或:对生命的赞美与歌颂,1分)
18.插叙(1分) 作用:(1)由眼前枯竹回想到与竹有关的童年趣事(2)表达了作者对竹的喜爱(对童年的留恋)之情 (3)为后文对竹的遐想(遐思、赞美)作铺垫(埋下伏笔) (只要答到任意两点,即可给2分)
19.c a b(填对一个给1分,共3分)
20.(1)从给人精神的愉悦(精神享受,心灵的慰藉)(1分),物质上的无私奉献两方面来表现的(1分)(意近即可) (2)运用拟人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充满活力,顽强生长的情景(意近即可,1分)
21.示例:(1)选a(1分),理由:运用间接抒情(借景抒情)(1分),含蓄结尾,引人深思,有言有尽而意无穷 之感;前后照应。(1分) (2)选b(1分),理由:运用直接抒情(直抒胸臆,1分),点明主旨,表达了对枯竹的赞美、喜爱之情;语气强烈,感情充沛(答到任一点即可,1分)
《竹》阅读答案3
《野竹》阅读原文
它那被月光照出的瘦影,至今还不时在我的梦乡里摇曳。
它那挽住晨雾,托起露水的鱼形叶片,至今仍留给我翠绿的记忆。
贫瘠、干旱、荒凉都不会使它感到凄苦:雨雪风霜无法改变绿色的性格,年年生长,年年被砍伐,年年被砍伐,年年又生长。
农家灶膛里的灰烬不就是它吗?盛菜装果的筐筐不就是它吗?池塘里拦鱼的帘子不就是它吗?禾场上长柄儿扫帚不就是它吗?孩子们的风筝架子不就是它吗?我手中的毛笔杆儿不就是它吗?
默默地出土,悄悄地冒尖,寂寞地生长。
不与大树比高低,不与浅草论长短,不与楠竹争宠爱。
人们虽然并未有意栽培它,但,它自个儿生长出来且毫不吝惜地献身给人们。啊!我梦乡里的瘦影,我翠绿的记忆,让我用童年时常吹的“叫叫”——用它的管和叶做成的“叫叫”,来为它吹奏一支小曲吧!
《野竹》阅读题目
1.写出文中形容野竹的词语____ (至少4个)
2.仿照文章第4自然段,写一写野竹在人们生活中还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3.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后回答。
不会使野竹感到的凄苦的是____ ,无法改变野竹绿色的性格的是 ,四个“年年”说明了________ 。
4.“不与大树比高低,不与浅草论长短,不与楠竹争宠爱。”这句中画线的字能不能全部换成“比”?为什么?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
5.文中有一句话十分精练地概括了作者对野竹的情感,起到提示全文中心的作用,请你用“____ ”把这句话画出来。
《野竹》阅读答案
1.翠绿 默默 豪不吝惜 寂寞
2.例:装点庭院的不就是它吗?吹奏出悠扬笛声的不就是它吗?给牵牛花支撑的不就是它吗?带给人们夏口凉爽的不就是 它吗?
3.(1)贫瘠、干旱、荒凉
(2)雨雪风霜
(3)野竹坚韧的性格
4.不能。因为那样语言不富于变化,同时,也失去了语言的生动性。这句话采用了排比、拟人手法,突出了野竹默默生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5.人们虽然并未有意栽培它,但,它自个儿生长出来且毫不吝惜地献身给人们。
《竹》阅读答案4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阅读题一
1、诗歌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这种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2分)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2分)
参考答案
1、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阅读题二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分)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3、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参考答案
1、(2分)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2分)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3、提示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译文
独自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吹着口哨。在茂密幽深的竹林里,无人知晓,只有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映照。
《竹》阅读答案5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簧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1)闻水声,如鸣珮环______
(2)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
(3)怡然不动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二段中的“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的“_________”相照应。
参考答案:
1.(1)听见(听到)(2)左右(上下、来)(3)……的样子
2.溪岸(它的*)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3.水尤清冽
《竹》阅读答案6
《竹颂》阅读题答案 如同诗人从感情和真理深处写出诗句,我描画从大地深处生长出来的劲竹. 我惊异地望着你尖尖的竹笋,坚毅顽强地顶开压在你头上僵石般的硬土.转眼间长得同你的
《竹颂》阅读题答案
如同诗人从感情和真理深处写出诗句,我描画从大地深处生长出来的劲竹.
我惊异地望着你尖尖的竹笋,坚毅顽强地顶开压在你头上僵石般的硬土.转眼间长得同你的先辈一样粗壮,发出一样的萧萧金石之声.你未出土时便已有节,直到凌云高处依然虚心.你的纯洁,使人想起清晨的露水,和那雨后草原上的云影.你的青枝碧叶显示着大自然中最朴素的美,无数人的坦直、忠诚和坚贞的爱情都保留在你的世代传说中.
在那春之宫殿,同粉蝶追欢取乐的桃花,自下而上,攀附他物的紫罗兰,还有那以富贵夸耀人世的牡丹,早已沉没在尘俗的荒漠里.独有劲竹,如同不朽的松柏一般,站立在苍茫的山野间;上有千仞高峰,下临百丈深渊,经历着风云的变幻.在命运的风暴中,你轰响的翻卷碧波,击打着汹涌的云海.你全身闪耀着电光,你的吼声吞没了电声.为了给人间以春天的绿色,寒霜冰雪里你更加郁郁葱葱.在生活的烈日下,你又给人们送出暑天的凉风.
每当我踏着野草掩没的山径,走进浓荫蔽日幽深的竹林,你摇曳着碧绿的枝叶,扫掉积习在我灵魂中的尘埃.清新的晨雾里叮咚的泉水声,和那鸟儿悠扬的叫声,我的心消融在无边的沉静.
缩写 我描画从大地深处生长出来的劲竹 ________________
说说下面句子分别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啊,你未出土时便已有节,直到凌云高处依然虚心_______________
(2)在那春之宫殿,同粉蝶追欢取乐的桃花,自下而上,攀附他物的紫罗兰,还有那以富贵夸耀人世的牡丹,早已沉没在尘俗的荒漠里_______________
(3)上有千仞高峰,下临百丈深渊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自然段描绘了竹子的________是按照从_______到_______,再到_______的生长顺序来写的,分别歌颂了竹子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格.
答:
缩写"我描画从大地深处生长出来的劲竹"(我描画竹.)
说说下面句子分别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啊,你未出土时便已有节,直到凌云高处依然虚心(象征)
(2)在那春之宫殿,同粉蝶追欢取乐的桃花,自下而上,攀附他物的紫罗兰,还有那以富贵夸耀人世的牡丹,早已沉没在尘俗的荒漠里(对比)
(3)上有千仞高峰,下临百丈深渊(对偶)
3.文章第自然段描绘了竹子的(外貌)是按照从(尖尖的竹笋)到(粗壮),再到(未出土时,直到凌云高处)的生长顺序来写的,分别歌颂了竹子(坚毅顽强),(有节)、(虚心)的品格.
《竹》阅读答案7
*竹,意无穷
①青青翠竹,挺拔劲秀。竹,无华丽之姿,却有丹、青之貌;无脂粉之态,却有凌云之志。自古以来,竹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国竹类资源丰富,素有 竹子王国 之称。据《*植物志》记载,我国竹现有37属约500种,属数和种数约占世界的二分之一。云南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竹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现有28属220种,被誉为 世界竹类的故乡 。
③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④在日常生活中,竹密切地联系着衣、食、住、行、用五大方面。如穿有竹衣、竹鞋;食物有竹笋、竹米;住有竹楼、竹屋;行有竹车、竹筏;用有竹篮、竹筷。随着时代的发展,竹又有了一些富有创意的新用途,如用竹纤维制成衣物,用竹炭制作空气清新剂和除湿剂等。
⑤从生活环境看,竹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竹的特性决定了它具有广泛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和为其它生物资源提供生存环境等,从古至今人们都利用它保护和美化生活环境,人们漫步于幽静的 竹海 之中,心旷神怡,难怪我国自古即有 无园不竹 之说。
⑥竹在人们生活中所做出的物质贡献举不胜举,在文化上所赋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更是无法估量。
⑦在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就有了对竹利用的确切记载。竹自竹简、珠笔到竹纸,在保存和传播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以竹为题材的诗词歌赋,用竹编织和雕刻的艺术品,竹制的笙管笛箫奏出的音乐,无不给人类美的享受。
⑧在我国文化史上,竹蕴含着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价值。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的生物特征逐渐升华为一种做人的美德。竹四季常青,不畏逆境,和松、梅并誉为 岁寒三友 ;竹中空外直,虚怀若谷,和梅、兰、菊并称为 四君子 。
⑨无论是魏晋嵇康、向秀等 竹林七贤 ,还是唐朝李白、韩准等 竹溪六逸 ,莫不对竹有一份执着和憧憬,清代郑板桥,与竹为邻,以竹为友,爱竹、写竹、画竹、赞竹。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正是他坚忍不拔、超凡脱俗的人格写照。
15.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竹的。(3分)
16.阅读第②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云南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竹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现有28属220种,被誉为 世界竹类的故乡
17.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3分)
如穿有竹衣、竹鞋;食物有竹笋、竹米;住有竹楼、竹屋;行有竹车、竹筏;用有竹篮、竹筷
18.文章第⑥段在结构上有什么左右能够?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3分)
答案仅供参考:阅读材料网整理
15.答案:示例:①我国竹类资源丰富:②竹与生活息息相关; ③竹在文化上赋予我们精神财富。(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做此类题目要仔细阅读,然后对每个自然段的说明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注意文中一些概括性的语句,它往往是说明的一方面内容。
16.答案: 之一 ,是 其中一个 的意思,准确地说明我国云南省只是世界竹类植物起源地中的一个地区,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地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释词语占1分,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作用占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说明文一些限制性词语的表达作用,首先要解释词的含义,并指明其作用(表限定、强调、程度、否定、推测等);其次说明有这个词说明了什么,如果没有这个词说明内容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太绝对化、与事实不符等);最后加上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
17.答案: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竹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主要用途的实例,具体真实地说明了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说明方法占1分,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作用占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列图表、摹状貌、分类别、做诠释、下定义、引用说明等。分析文段的说明方法一定要全面,有几个就写几个。本句列举了竹在衣食住行用中的主要用途实例,运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 的实例,具体真实地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8.答案:文章第⑥段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紧承了上文对竹用途的介绍,又引出下文对竹所赋予的精神财富的说明,使文章语意连贯、衔接自然。(承上启下占1分,结合内容分析占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段结构作用的能力。说明文中间段落在结构上能起到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说明对象特点的介绍,与首尾有呼应关系,运用某种说明方法介绍说明对象特点等,具体的作用要看文段的具体内容具体分析。本题 竹在人们生活中所做出的物质贡献举不胜举 承接上文, 在文化上所赋予 开启下文,与文章首尾都有呼应。回答承上启下段落的作用类题目,最后最好加上一句 使文章语意连贯、衔接自然。
《竹》阅读答案8
枯竹的阅读原文
①我在北风呼呼的野外,遇见了它一株枯竹,静静地斜卧在清翠的众竹前,像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显得那么另类。
②竹仿佛是邻家的小哥哥,一直在我的童年里俊朗地挺立着,伴我走过懵懂无忧的童年。
③犹记得,小时候,雨后的春日里,我在竹林里咔嚓咔嚓地掰断少年般稚嫩的春笋,拿回家,母亲的巧手把它变成一盘鲜嫩的笋丝炒肉,令人食欲大增;燥热的夏日里,竹林间声声蝉唱送来阵阵清凉,我和一帮小伙伴举着小竹竿到竹林里捕蝉。秋日里,竹林里秋虫啁啾着告诉我它们的童年故事;冬天下雨的夜里,雨打竹叶发出清脆悦耳的沙沙声,像一首摇篮曲,伴我进入温暖的梦乡悠悠岁月里回首,一株株绿竹在我的童年里摇摇曳曳,每一片竹叶,都依附着一件难忘的童年趣事。
④面前的这株枯竹,枝干枯黄,一身萧索,在踌躇满志、正值青春的众竹面前,是那么惹眼,禁不住引我遐思连连我仿佛见到了它的前身: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宁静的夏夜它与清风交谈,与明月对望,它聆听夏蝉的歌唱,它知悉秋虫的心事,它也团结土壤,与寒风对抗。
⑤这株枯竹,也引发我对它后世的遐想:它化身为一支笛、一管箫,啸啸天籁游走于天地苍穹间;它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煮茶吟诗的高雅;它是竹篱上爬满牵牛花的田园;它是竹篮采野花、摘野菜的诗意;又或,它走进寻常百姓家,化身竹筷为烟火,化身竹竿为晾衣;再或,它成为农家灶膛里的柴火,化为一缕缕温暖的炊烟
⑥它是陆游,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它是朱熹,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它是刘禹锡,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它是王维, 。它是苏轼, 。它是郑板桥, 。
⑦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
枯竹的阅读答案
1.这篇散文以 为线索,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2分)
2.从全文看,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3分)
运用了 顺序,作用:
3.下面诗句是从第⑥段中抽取出来的,依据文意,在下面横线处选择还原,只填番号。(3分)
选项:a.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b.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还原:它是王维, 。它是苏轼, 。它是郑板桥, 。
4.根据要求,品析下面两个句子。(4分)
(1)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请结合第⑤段,说说句中加点的更高远的生命 是从哪两方面来表现的?2分)
(2)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从修辞角度简要品析,2分)
5.文章的结尾部分已被省去,如果用以下两种结尾,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结合抒情方式说明理由。(3分)
a.冬寒时节,一株不期而遇的枯竹,引起我遐思无限,给我融融的暖意。
b.枯竹,我要大声赞美你,你在我心中是永不枯萎的长青竹!
我选择 (填番号),理由是:
1.枯竹(或:对枯竹的遐想,1分) 对枯竹的喜爱与赞美(或:对生命的赞美与歌颂,1分)
2.插叙(1分) 作用:(1)由眼前枯竹回想到与竹有关的童年趣事(2)表达了作者对竹的喜爱(对童年的留恋)之情 (3)为后文对竹的遐想(遐思、赞美)作铺垫(埋下伏笔) (只要答到任意两点,即可给2分)
3.c a b(填对一个给1分,共3分)
4.(1)从给人精神的愉悦(精神享受,心灵的慰藉)(1分),物质上的无私奉献两方面来表现的(1分)(意近即可) (2)运用拟人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充满活力,顽强生长的情景(意近即可,1分)
5.示例:(1)选a(1分),理由:运用间接抒情(借景抒情)(1分),含蓄结尾,引人深思,有言有尽而意无穷 之感;前后照应。(1分) (2)选b(1分),理由:运用直接抒情(直抒胸臆,1分),点明主旨,表达了对枯竹的赞美、喜爱之情;语气强烈,感情充沛(答到任一点即可,1分)
延伸阅读:竹的阅读答案
春雨过后,竹林里尖尖的竹笋破土而出,一夜之间,新竹遍地。
竹子是怎样生成的呢?它是一年成材的植物。冬天竹根在土壤里吸饱了养分,气候转暖开始萌芽。春季是竹子生长的旺季,可是,这时候,常常因土壤干燥,水分不够,竹笋都藏在水里。等到一场春雨下来,土壤里水分多了,竹笋吸足了水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能长成竹林。
竹子能做笙笛、箩筐,能制成扁担、竹杠、脚手架,为人民盖房作梁,它都默默无言,甘心情愿。它的枝丫扎成扫帚,除污去尘。甚至它的落叶,也要和大地拥抱在一起,腐烂成肥料。它从根到梢,从竿到叶,把一切都献给了人类。
1.箩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字母。遍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旁,再查( )画。
2.甘心情愿的甘字在这个词中应取第( )种释。
①甜 ②自愿 ③使人满意
3.用‖将第三自然段分层。
4.竹子用途有哪些?
5.概括短文主要内容:
1.l、辶、9画
2.②
3.前三句分述,后一句总述。
4.在第三自然段中归纳,在此略写。
5.主要内容:竹子在一年之内长大成材,用途广泛,把一切都献给了人类。
《竹》阅读答案9
竹之始生,一寸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①,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 既 心 识 其 所 以 然 而 不 能 然 者 内 外 不一 心 手 不 相 应 不 学 之 过 也 故 凡 有 见 于 中 而 操 之 不 熟 者 * 居 自 视 了 然 而 临 事 忽 焉 丧 之 岂 独 竹 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②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③。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注释】①蜩(tiáo)腹蛇蚹(fù):蝉腹上的横纹,蛇腹上的横鳞。竹初生时为笋,其状似蜩腹蛇蚹。②扫取:画得。③箨(tuò)龙:笋。
16.文中划线部分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b.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c.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d.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读书者与之 与:赞同 b.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聚集
c.苏子辩矣 辩:辩驳 d.废卷而哭失声 废:放下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今画者乃节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
赂秦而力亏
c.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予为徐州
耳得之而为声
d.因为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余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引述了文与可的一大段画论。作者意在通过对文与可绘画理论的推崇来表达自己对文与可的`怀念之情。
b.文中写到袜材萃于子万尺竹之辩太守馋笋等,这些调侃打趣戏笑,恰好反映了作者与文与可亲密无间的深挚感情。
c.文中叙写文与可拒人求画、以绢为袜和转荐他人之事,表现了文与可的淡泊率真。作者是在颂扬文与可的道德人品。
d.本文为悼念亡友之作,可第二段尽是戏笑,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是以乐写哀,与下文的哀哭映照,更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收到了倍增其哀的效果。
参考答案:
16.d 17.c 18.a 19.c
《竹》阅读答案10
画竹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 )
a 余家有茅屋二间(我家)
b 甚凉适也(恰好、刚好)
c 无所师承(老师传授)
d 置一小榻其中(放)
2、解释下面两组加点的字
秋冬之际,取围屏骨 于时一片竹影零乱
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3、将下面这句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岂非天然图画乎!
4、从这段文字中,你能读出怎样得生活启示。
参考答案:
1.b
2.①的 它 ②在 从
3.这难道不是一幅无然的图画吗柄
4.说明只要留心观察,处处皆有学问并能自学成才
《竹心》阅读答案3篇(扩展3)
——《竹》阅读答案10篇
《竹》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淮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1.诗人坐在衙署书房里卧在撞上休息,这是窗外清风阵阵,丛竹萧萧,*呜咽;自然界中的风竹声和民间的“疾苦声”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是什么使诗人产生了这样的联想?
2.诗的最后一句“一枝一叶总关情”中的“一枝一叶”运用的是怎样的必须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燮"读音ㄒㄧㄝˋ,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大垛人,祖籍苏州,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参考答案
1.是诗人时刻在惦记着百姓安危冷暖的体恤民情那颗赤子之心。
2.运用的是双关的手法,“一枝一叶”既指衙署书房窗外的竹子的枝叶,也暗指那些正在饱受风雨饥渴的百姓的啼饥号寒声。表达的是诗人虽然只是一个左右不了大局的“些小州县吏”但却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的思想感情。
《竹》阅读答案2
①晶莹的雪花,漫天飞舞。北京紫竹院公园里,皑皑白雪之中,一幅幅优美的图画那样令人注目:它们紫里透黄,黄中带绿,清秀潇洒,亭亭玉立……那是什么呢?是名贵的紫竹,在白雪的映衬下,显示出无限的生命力。根节盘错似松柏,枝叶盎然胜腊梅。难怪古人把翠竹、青松、梅花誉为岁寒三友。
②竹子外形典雅,娇娜多姿,气质刚劲,不畏霜雪,可说是集刚柔于一身,有一种自然生就的美,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③ 。只要你一走进博物馆或展览馆,那各式各样的竹制品,真可说是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你看,勇士手中的弓箭,记载着祖国古代历史的竹简,工艺精湛的竹簧雕刻,精美绝伦的竹帘绘画,玲珑剔透的艺术珍品,以及各种竹制的生产工具,直到巍峨而又精巧的竹楼,无不闪耀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辉。还有民乐中的短笛长箫,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被列入古代乐器的八音分类之中。直到现在,在我国的民间乐器中,仍有许多是用紫竹、红竹和水竹制作的。贵州省玉屏县的箫玉笛,尤其享有盛誉。在各种竹乐中,特别令人心旷神怡的是那悠扬悦耳的笛乐。唐代诗人李白写道:(a)“ ,散入春风满洛城。”这正是对竹乐之一——竹笛那婉转动听的乐音的最好描绘。
④竹子对我国古代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由于古代竹简的发现,解决了这样一桩有趣的历史公案:春秋战国时期有两部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孙子兵法》一直流传着,而《孙膑兵法》早已失传,没有任何物证可考,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许多人认为,所谓《孙膑兵法》不过是《孙子兵法》的翻版而已。然而1972年,在山东省银雀山出土的西汉竹简中,却同时发现了内容截然不同的这两部军事著作。其中《孙膑兵法》的残简有四百四十多枚,一万多字。这才了却了这桩公案。对于竹子的历史功劳,人们的感激之情自然不言而喻。直到今天,在许多成语中都巧妙地提到了竹,像“雨后春笋”、“势如破竹” 、(b)“ ”等等,人们常常借用这些生动的比喻表达心声。
⑤竹子浑身都是宝。竹味道鲜美,可以制成各种食品;竹叶可以清热,消痰止咳;竹茹可以止吐;竹根可以补心血。至于竹竿的用途更是举不胜举,用竹修建的房屋,体轻而坚固。杭州西湖有一个竹榭,它的屋瓦、屋椽、门窗、栏杆等全都是用竹子建造的,并且用竹材镶嵌出美丽的图案。经过多年风雨的冲刷,它依然完好,接待着中外游客。
⑥竹材表面光滑,质地坚韧,是制作各种家具和生活用品的好材料。合江的竹躺椅,自贡的竹丝扇,杭州的竹筷,常州的篦子,都深受人们的喜爱。
⑦竹子还是造纸的优良原料,用竹浆制成的胶版纸、描图纸、打字纸和特种工业用纸,让当年的竹简望尘莫及。
⑧目前,在化工行业里,也不难找到竹子的踪迹。竹材经过加工可以制*造羊毛、醋酸纤维、硝化纤维,用来满足人们对服装的要求。加工时产生的废料还可以制成竹丝板和纤维板。更为新奇的是竹子还可以代替钢筋,做成承载力很好的竹筋混凝土构件,用到现代化建筑上。 (文章有删改)
14.阅读文章,在第③段画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文意贯通。(请写在下面横线处)(2分)15.文章第①段有怎样的表达作用?(3分)
16. 请在文章a、b画线处填写相应的诗句和成语。(请写在下面横线处)(2分)
a b
17. 第④段中,竹子解决了一桩怎样的历史公案,请简要概括。文章举这个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
18. 文章第⑤段“至于竹竿的用途更是举不胜举”一句中,“举不胜举”能不能改成“很多”,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19. 作者说“竹子外形典雅,娇娜多姿,气质刚劲,不畏霜雪”,依据下面的材料或你的生活体验,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表达你对竹子气质神韵的理解。(3分)
资料一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此名言流传甚广。
资料二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描写林黛玉住处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资料三“未出土时便有节,及临凌处更虚心”,是国画艺术家、书法家李苦禅对竹的喜爱与赞美。
例句:君子爱竹,爱它那娇娜高雅的身姿,刚劲坚忍的气质;
君子爱竹,爱它那 。
《竹》阅读答案3
板桥幽竹图
耿春元
工程师任子建退休后住在乡下老家里,老家离城二十里。老家前边临河,后边依山,周围有竹。掩门藏明月,开窗放野云。难得的幽雅环境,正是老人们清静养老的好地方。只是到了星期天,儿子一家三口来了,女儿一家三口来了,热热闹闹一整天,傍晚时分离去了,才清静下来。用老伴的话说,来了烦,不来盼。人老了,就这贱脾气。
这年夏天,一场大雨,发现老屋漏水了。先是屋后墙湿了一块,接着屋中间滴水。放上一个面盆接住,就听见钟摆似的滴答滴答响。白天还好,到了晚上,这滴水声烦得老伴整宿睡不着。老伴患神经衰弱症,到了这乡下后,那病本来好了的,这一滴水,又犯了。好在雨停了,天晴了。不过,再下大雨呢?
又是星期天,儿子一家和女儿一家都来了。任子建就趁吃饭的工夫,跟孩子说起房子漏水的事儿。这事说完,女婿没说话,女儿没说话,儿媳也没说话,只有儿子嚼着一口饭含含混混地说,找个泥瓦匠修修就是了。任子建听了,心想说得轻巧,谁去找?哪天修?轻轻省省一句话,屋就不漏了?
好在下大雨的天气很快就过去了,一般雨水,只是后墙有块地方潮湿,并不滴水的。但是第二年雨季眨眼又到了,任子建生怕大雨来时屋再漏,就又趁着星期天大家一起吃饭时,把屋漏水的事儿说了一遍。其实,他自己想办,也不是办不到,不就是花钱买材料请工匠嘛。他是认为把儿女养大了,一辈子该干的都干了,这点事犯不着自己再操心劳力了。
这回不错,他把话说完,除了女婿沉默外,大家都应承着说,修吧修吧,赶快修修,省的老妈睡不着。女婿不说话,老头不见怪,女婿外人嘛。家里有事,儿子应该一马当先的,谁叫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呢。有儿子在,女婿自然不能抢前忙后的。果然,儿子的话,让老头很是喜欢。儿子说,老屋了,干脆大修,一次到位。等我老了,也像你跟妈一样,来这里养老,守住咱这老宅子。说这话时,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瞅了妹妹一眼,这可是老规矩,子承祖业呀。
妹妹便抿嘴一笑,什么呀,现在法律可规定了,子女各一半!
老妈在一旁笑起来,好哇,我们还没死,就争起祖业来了。
这个星期天大家过得很快活。过去了这一天,老两口便开始盼,盼儿子来修屋。星期一过去了,星期二过去了,直到星期六早晨,儿子没盼来,却盼来了大雨。屋自然还漏,大雨大漏,小雨小漏。雨一直下到星期天早晨,还没有停下的意思。山路又难行,看来儿女们是不会来了,老两口就望着漏屋发愁。
下午,雨才渐渐停下来。忽然听到汽车喇叭声,任子建出门一看,是女婿开着一辆罩着篷布的卡车来修房子了。女婿说,下雨天山路不好走,赶到这费了好几个小时呢。听天气预报,下星期还有大暴雨,现在抓紧修修,还来得及。说话间,从车上下来三四个穿雨衣的民工,屋里屋外瞅了一遍,就开始卸篷布下的修屋材料。女婿把袖子一挽,搬起几块红瓦,也加入了修屋的行列。一直忙活了一两个小时,女婿才告诉任子建,这屋修好了,三两年没问题。
果然,没几天真下起了暴雨,一连下了三天两夜,那屋滴水不漏。老两口便感叹,还是女婿疼我们。
这一感叹不要紧,有一个星期天儿女们都到齐了的时候,任子建说,女婿修房有功,奖励一件东西。说着回房拿了一个红木漆盒,递到女婿手里。这下子,大家惊呆了,都知道漆盒里装的是郑板桥的《幽竹图》,已在任家传了三代了。女婿听说过,只是从没见识过,接到手里打开看时,也吃了一惊,忙还给岳父说,这么贵重的东西,我不能要。一旁的女儿不客气了,一把就将漆盒夺到了手里,看着丈夫说,咱爸给你的.,我帮你收下了。咱也沾沾你的光,拿它去换个别墅什么的,到时就不跟哥哥争这老宅子了!
她这一说,哥的脸唰一下就红了。
这个时候,任子建和老伴互相看了一眼,完成了一件大事似的舒了一口气。以前俩人没少交谈过,人老了,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再需要的就是儿女的一颗孝心了。
⑴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开头介绍退休夫妇的居住环境,其中着重突出了“竹”的存在,这与后文出现《板桥幽竹图》形成了很好的照应。
b、作者并未就主题刻意美化和丑化人物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反而显得更真实,小说也更显生活化。
c、雨声让患有神经衰弱的老伴无法睡眠,任子建决心修缮老屋,但一则精力不济,二则经济压力,所以只能指望晚辈。
d、文中女儿这一形象十分重要,她的言行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衬托了丈夫和兄长的形象,使小说具备了更强的可读性。
e、小说的结尾,夫妻俩“互相看了一眼,完成了一件大事似的舒了一口气”,表现出夫妻俩为稀世墨宝没有流入市场而感到欣慰,同时也为当初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憨厚的女婿而感到心安。
⑵虽以《板桥幽竹图》为题,但此画直到小说最后才登场,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6分)
⑶小说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很突出,试用两例加以说明。(6分)
⑷你认为,儿子和女婿谁是小说的主人公?请结合文本作简要说明。(8分)
试题答案:
11、⑴答案:b项3分,d项2分,a项1分。(a“居住地的‘竹’与《板桥幽竹图》形成照应”文中无依据,c项内容错误,他指望晚辈是要看看晚辈的孝心,e项“欣慰”“心安”的对象内容错。)。
⑵答案:①照应标题
②使情节再生波澜
③让无价的《板桥幽竹图》归属女婿,赞美女婿对老人的孝心是无价的。
④在老人心中,儿女的孝心是无价的。
(任答三点,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⑶答案:①对儿子由期望到失望(1分),和对女婿由不抱希望到墨宝相酬(1分),表现了老人对子女孝心的渴望(1分)。(若只答对儿、婿的态度变化,酌情赋分)
②儿子的口惠而实不至(1分),与女婿的多做少说(1分),表现了对“孝”应有的行为。(若只答儿、婿形成对比,酌情赋分或不赋分)
⑷答案:一、儿子是主人公。
①父子关系,更适宜表现作者对“孝”这一传统美德的思考。
②儿子一心为自己盘算,口惠而实不至的行为,体现了作者对此类“似孝非孝”行为的批判态度。
③儿子的言行在小说情节内容上占有最大的篇幅。
④老人由对儿子充满期望到逐渐失望的心理,为后文赠图予婿的情节作了合理铺垫。
二、女婿是主人公。
①非直接的血缘关系,却更体现出“孝”道之重,能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
②女婿的言辞不多,实际占有篇幅不大,但其对情节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③女婿的行为更能体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情怀,作者借此表达了赞美之意。
④老人由不抱信心到心怀感激,进而赠图之举便显得顺理成章。
(可从情节、形象、主题方面入手,酌情判分)
《竹》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1.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5分)
2.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6分)
3.上片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说,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说说从中可以读出词人怎样的感慨(6分)
5.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请对此进行分析。(6分)
6.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5分)
7.这首词上片写的是(季节)雨后院落周围的景色。
8.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境,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请结合下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2.“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
3.①远近结合②动静结合③听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一点2分,必须结合诗句分析)
4.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政治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时感悲凉。最后两句表面看,写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实际上却传达出诗人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的无奈和失落,含有辛酸的自嘲之意。(大意对即可)参考答案:
5.从听觉写声:“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
6.从表面上看,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失落情绪。
7夏末(秋初),幽狭淡雅(清新)
8.①苦闷、抑郁的心境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最后两句画龙点睛,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饶有情意似的,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说天公殷勤送来凉雨,却含有自嘲的酸辛,隐藏着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中,“凉”,双关,既指天气凉爽,又指生活无聊,“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刻画了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竹》阅读答案5
①时令一节节过。雨水、惊蛰、春分,待到清明,窗外彻底亮了,天清地明,景物如诗,诗中有画。
②清明时节雨纷纷,好像天气真应了诗句一般。人在雨中,望着烟笼远树,景致更妙。雨飘在庭院,飘在池塘,飘在田垄,飘在坡地,也飘在人的头面。连下三天雨,半夜有鲤鱼跃上溪头浅滩。凉月如眉,挂在水湾的柳梢上。
③柳梢风味最好,丝丝绦绦长长短短,焕然一树新绿。微风徐徐,正是放风筝的好日子,终日有纸鸢在天上飞着,高高低低。女孩子穿上春衫,布袖飘摇,韶华胜极。
④不独人物鲜活如此,屋前弯弯绕绕几条田埂,也若游蛇一般。田里关有浅浅一洼水,远看如镜,映得云白、山绿、树翠。田边有山,不甚高大,却青葱莫名,从山岗绿到岭脚。
⑤清明前后的莱哇,一脉新生。豌豆灌荚了,像是长满一地绿月,摘回来烹熟,风味大佳。韭菜尤好,有种香甜。古人说蔬食以春韭秋菘滋味最胜,这是知味之言,也是经验之谈。韭莱清炒,或炒鸡蛋,都有春鲜美味。
⑥每年清明前后,乡野风味挠心,遂从都市繁华中逃离,去那桑荫稠密、禽乌幽雅的乡下住几日。一碟青菜,一碗泥螺。喝点新茶,无需饮酒,乘着山风,竟也微感酸然。然后在天清气明的春日夜里,看月亮升上山来,梦也做得清明。
⑦窗口一亮,人就醒了。醒得更早的是采茶人。清明时节的茶最珍贵,可以补贴家用,乡人舍不得自家喝。绿芽近半寸长时,不论天晴下雨,人总要去采茶。我小时候偶尔也去,人与茶树一般高,一叶叶摘下,半天刚刚盖住箩底。采茶雨天多有不便,连日晴空,也觉得辛苦。从此知道生活不易,一口热饭滚汤要从劳作中来。至今对茶有爱意也有敬意。
⑧茶摘回来即摊晾在檐头麻下堂前宽敝处,碧绿绿一地,让人心生欢喜。
⑨谷雨后,芭蕉叶大栀子肥,茶叶也粗大了,这时农人才去摘一些回来自己喝。那时候的茶,苦,且味道生涩,劳作时倒是格外解渴。
⑩母亲做茶,总在夜里。屋外,风吹田野,蛙声很热闹,虫鸣更热闹。冬日糊上的窗纸,残损大早,炒过的青茶在砧板上,揉搓成紧紧一团,碧绿的汁液渗出来,一股股香气透过窗纸,在山村飘荡。茶叶摊放一夜,才干爽爽收进铁桶,密封得紧紧的,以免走气。
清明时,地气升腾,茶见天长,农人三两天就要去一次茶园。野草越长越高,蒲公英冠毛结成绒球随风飘洒,荠莱也老得开了花。牛终于不用嚼棚里的干稻禾,每日早晨可以吃大把鲜草。午后,有牧人牵它上山,山林里茅草遮身,牛儿吃得肚皮浑圆。山地阴凉,草浅处可卧可眠可立可坐,满满山野之气。
光阴流转,四季时序轮番。清明时节乡野,遍地庄稼,一片翠绿,一片祥和。近年来,乡农造屋早已不用土窑砖瓦,不废柴火,几年里养得山林茂盛繁密。
天地日月清明,人世也安定清明。春阳流水与畈上新绿有远意,水声经流不息。春天凝在花红叶绿里,溪涧池塘涨满水,积蓄自然之力。
(选自《人民日报》20xx年4月4日,有删改)
18.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待到清明时节,“景物有诗,诗中如画”, 文中又有哪些如画的景物呢,请你根据示例完成下列横线上的内容。
烟笼远树——凉月如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洼如镜
19.品析语言。
(1)雨飘在庭院,飘在池塘,飘在田垄,飘在坡地,也飘在人的头面。(从词语的角度)
(2)豌豆灌荚了,像是长满一地绿月,摘回来烹熟,风味大佳。(从修辞的角度)
20.你如何理解文章第⑦段“至今对茶有爱意也有敬意”这句话?
21.请对文章的第段进行简要评析。
答
18. 柳梢风味; 人物鲜活;
19. (1)“飘”传神地写出了春雨落下的姿态,柔和而轻盈;和上句的“笼”字形成呼应,进一步写出了春雨细密的飘渺之姿;五个“飘”字的连续使用,更写出了春雨无处不在,滋润万物的美好品质。
(2)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豌豆荚比作绿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豌豆荚的颜色和形状;表现了清明时节的菜畦里豌豆荚蓬蓬勃勃生长的特点,赞扬了自然赋予给万物的生机。
20. 因为我知一叶一芽经自然之力,又出自人手,所以我懂得要惜物惜福。
21. 该段抒发了作者对春天万物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自然之力的炽热的赞美之情。清明不仅仅是自然万物的清明,更是人世的安定祥和有序,升华了文章主旨。一个“凝”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春天在积蓄着磅礴的力量,似乎在等待更震撼人心的绽放。“凝”和“涨”,一动一静,抓住春天的典型事物传神地展现出自然界的静美与生命力。语言含蓄隽永,富有哲理,言有尽而意无穷。
《竹》阅读答案6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阅读题一
1、诗歌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这种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2分)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2分)
参考答案
1、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阅读题二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分)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3、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参考答案
1、(2分)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2分)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3、提示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译文
独自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吹着口哨。在茂密幽深的竹林里,无人知晓,只有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映照。
《竹》阅读答案7
绿竹引
宋之问
青溪绿潭潭水侧,修竹婵娟同一色。
徒生仙实凤不游,老死空山人讵识。
妙年秉愿逃俗氛,归卧嵩丘弄白云。
含情傲睨慰心目,何可一日无此君。
(1)首联中的同一色指的是 和 ;颔联写的是 颈联写的是
答:潭水和修竹;竹,诗人自己。
⑵作者为什么说何可一日无此君?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绿竹的高洁品质与诗人自己愤世嫉俗、孤傲遗世心态是一致的,因而他将绿竹视为同类。
阅读练习二
1,诗中的此君是 ,和它同一色的是 。
2,这首诗是近体诗还是古体诗?为什么?(至少2点理由)
3,从内容上来看,前四句所写的对象主要是 ,表现 ;后四句所写的对象则是 ,表现 。
参考答案
1、此君即竹子,同一色的是潭和竹,颜色当然是绿色。
2、分辨古体和近体的方法有多种,这首诗与七律相似,所以可以用律诗的基本要求来辨别。如果是七律,那么七律压韵是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可以转韵,而《绿竹引》前四句和后四句不同韵。律诗一般要求3、4句和5、6句必须对仗,但是此诗的5、6两句显然不能对仗。根据以上两点,可以判定《绿竹引》是古体诗。
3、诗的前四句主要是写竹子的居处和它的孤独寂寞、不为人赏识;后四句主要写自己的隐居和志向保持竹子的高洁品格。(可惜此人言行不一)
[题解]
这道试题,还是以读懂为主,兼带诗歌常识。读诗必须看题目,因为题目是诗歌的眼睛,我们通过题目依据起、承、转、合,把握作者的思路,也可以透过题目了解诗歌的题材,有时还可以推知诗歌的体裁(近体或古体)。这首诗的题目是绿竹引,绿竹就是此诗的线索。诗的1、2句点绿和竹,写珠子生长在青溪绿潭边,和潭水同一色,即为绿竹。此竹不但碧绿青翠,而且姿态优雅美好婵娟。3、4句接着写竹子的遭遇。仙实但凤凰却不来光临;一直到老,死在空山里也没有人赏识。古人有言说:凤凰非练实不食,非梧桐不止。练实就是竹实(仙实),即竹子结的果实。但是竹子结出了仙实,凤凰却不来光临,只能默默无闻地老死在空山里也没有人赏识。一个徒(白白地)字道尽了竹子的感伤无奈,一个空字,写出了竹子的孤独寂寞,流露出作者对竹子的哀怜同情。
5、6句中的秉、 逃、 卧、 弄等词表明,作者转而开始写人,叙写自己的际遇,抒发自己的情感,说自己秉承早年的心愿,为了脱离俗世的污垢,回归嵩山过上了隐居生活。7、8句写自己和竹子朝夕相处内心甚感宽慰,借用典故表明自己要和竹子终生相伴保持竹子一样的高尚品节(王徽之曾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这样,习题1和习题3就得到了正确的解答。1,此君即竹子,同一色的是潭和竹,颜色当然是绿色。3,诗的前四句主要是写竹子的居处和它的孤独寂寞、不为人赏识;后四句主要写自己的隐居和志向保持竹子的高洁品格。(可惜此人言行不一)
分辨古体和近体的方法有多种,这首诗与七律相似,所以可以用律诗的基本要求来辨别。如果是七律,那么七律压韵是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可以转韵,而《绿竹引》前四句和后四句不同韵。律诗一般要求3、4句和5、6句必须对仗,但是此诗的5、6两句显然不能对仗。根据以上两点,可以判定《绿竹引》是古体诗。这种辨别疑似近体的试题一般是不会拿来考试的,所以不必过分注意,只要大概了解就可以了。
《竹》阅读答案8
竹
李贺①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喜。露单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钧锦鳞。三梁②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注】①李贺是唐代诗人,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属“王孙”,但系远支,与皇族关系已很疏远。②三梁:古人帽中横的硬村,用竹制成。汉唐冠帽有五梁、三粱、两梁的制度。天子戴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戴三梁进贤冠。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一句描写竹子倒映水中的情景,倒影与水波荡漾,泛起错杂的波光。
b.第二句是倒装句,意思是说,春天来了,在空地上的竹子绿叶婆婆,倩影斑驳。
c.“露华”,就是露花,即露珠。“华”通“花”。以露衬竹,间接写竹。
d.第四句意思是青苔接近竹根,表示笋已长成竹。竹根有似霜白的粉,故称霜根。
e.“香汗”“锦鳞”都运用了借代手法,前者借代辛勤劳动,后者借代鱼。
15.诗中,“竹”比喻什么?最后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6分)
答案:
14. b(3分)、e(2分)。(b“抽空”是写竹子拔空而长。e“前者借代辛勤劳动”理解错误,“香汗”借代美女)
15.以竹子的长成,比喻人才的养成;(2分)以竹子的用途,比喻人才的作用。(2分)最后一联表达了诗人渴望像竹子可用做三梁冠的衬里一样得到朝廷的重用。(2分)
《竹》阅读答案9
*竹,意无穷
①青青翠竹,挺拔劲秀。竹,无华丽之姿,却有丹、青之貌;无脂粉之态,却有凌云之志。自古以来,竹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国竹类资源丰富,素有 竹子王国 之称。据《*植物志》记载,我国竹现有37属约500种,属数和种数约占世界的二分之一。云南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竹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现有28属220种,被誉为 世界竹类的故乡 。
③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④在日常生活中,竹密切地联系着衣、食、住、行、用五大方面。如穿有竹衣、竹鞋;食物有竹笋、竹米;住有竹楼、竹屋;行有竹车、竹筏;用有竹篮、竹筷。随着时代的发展,竹又有了一些富有创意的新用途,如用竹纤维制成衣物,用竹炭制作空气清新剂和除湿剂等。
⑤从生活环境看,竹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竹的特性决定了它具有广泛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和为其它生物资源提供生存环境等,从古至今人们都利用它保护和美化生活环境,人们漫步于幽静的 竹海 之中,心旷神怡,难怪我国自古即有 无园不竹 之说。
⑥竹在人们生活中所做出的物质贡献举不胜举,在文化上所赋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更是无法估量。
⑦在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就有了对竹利用的确切记载。竹自竹简、珠笔到竹纸,在保存和传播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以竹为题材的诗词歌赋,用竹编织和雕刻的艺术品,竹制的笙管笛箫奏出的音乐,无不给人类美的享受。
⑧在我国文化史上,竹蕴含着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价值。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的生物特征逐渐升华为一种做人的美德。竹四季常青,不畏逆境,和松、梅并誉为 岁寒三友 ;竹中空外直,虚怀若谷,和梅、兰、菊并称为 四君子 。
⑨无论是魏晋嵇康、向秀等 竹林七贤 ,还是唐朝李白、韩准等 竹溪六逸 ,莫不对竹有一份执着和憧憬,清代郑板桥,与竹为邻,以竹为友,爱竹、写竹、画竹、赞竹。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正是他坚忍不拔、超凡脱俗的人格写照。
15.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竹的。(3分)
16.阅读第②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云南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竹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现有28属220种,被誉为 世界竹类的故乡
17.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3分)
如穿有竹衣、竹鞋;食物有竹笋、竹米;住有竹楼、竹屋;行有竹车、竹筏;用有竹篮、竹筷
18.文章第⑥段在结构上有什么左右能够?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3分)
答案仅供参考:阅读材料网整理
15.答案:示例:①我国竹类资源丰富:②竹与生活息息相关; ③竹在文化上赋予我们精神财富。(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做此类题目要仔细阅读,然后对每个自然段的说明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注意文中一些概括性的语句,它往往是说明的一方面内容。
16.答案: 之一 ,是 其中一个 的意思,准确地说明我国云南省只是世界竹类植物起源地中的一个地区,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地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释词语占1分,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作用占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说明文一些限制性词语的表达作用,首先要解释词的含义,并指明其作用(表限定、强调、程度、否定、推测等);其次说明有这个词说明了什么,如果没有这个词说明内容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太绝对化、与事实不符等);最后加上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
17.答案: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竹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主要用途的实例,具体真实地说明了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说明方法占1分,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作用占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列图表、摹状貌、分类别、做诠释、下定义、引用说明等。分析文段的说明方法一定要全面,有几个就写几个。本句列举了竹在衣食住行用中的主要用途实例,运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 的实例,具体真实地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8.答案:文章第⑥段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紧承了上文对竹用途的介绍,又引出下文对竹所赋予的精神财富的说明,使文章语意连贯、衔接自然。(承上启下占1分,结合内容分析占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段结构作用的能力。说明文中间段落在结构上能起到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说明对象特点的介绍,与首尾有呼应关系,运用某种说明方法介绍说明对象特点等,具体的作用要看文段的具体内容具体分析。本题 竹在人们生活中所做出的物质贡献举不胜举 承接上文, 在文化上所赋予 开启下文,与文章首尾都有呼应。回答承上启下段落的作用类题目,最后最好加上一句 使文章语意连贯、衔接自然。
《竹》阅读答案10
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15分)
养竹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①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②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 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
【注】①关相国:指关播,唐德宗时任宰相。②摹(běng)茸:草木茂密貌。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竹心空,空以体道 体:实践
b.刑余之材,长无寻焉 寻:寻找
c.始于长安求假居处 假:借
d.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闻:使……听到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由是筐篚者斩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 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d.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开门见山,用“竹似贤”统领全文,咏物托意,理趣盎然。
b.第一段连用四个排比,从竹之“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四个方面启发君子之“思”,气势磅礴;以竹喻君子,物我之情交融。
c.第二段记叙了作者惜竹被严重破坏到精心疗治病竹的经过,为下文阐述“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这一道理张本。
d.文章末段,由竹子的遭遇联想到人才的遭遇,从而揭示了文章希望统治者惜才、爱才、重用人才的主旨;写法上具有托兴幽远、寄慨遥深的特点。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竹 植 物 也 于 人 何 有 哉 以 其 有 似 于 贤 而人 爱 惜 之 封 植 之 况 其 真 贤 者 乎
18.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3分)
(2)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3分)
14.b 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15.a/则:均为连词,表承接,就。b焉:上句,代词,它们;下句,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不译。c其:上句为代词指物,它、竹子;下句表反问语气。d.来;因为
16.d 《养竹记》咏物托意,将喻体与主体并列,具有明白晓畅、主旨鲜明的特色
17.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8. (1)第二天,行走到亭的东南角,在这里看到一丛竹子。 (得分点一处1分:明日、履、于斯)
(2)(竹子)被俗人 看得低贱,砍削弃置到这等模样,但它的本性还在。(得分点一处1分:见贱、若是、犹存)
附文言翻译:
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想到虚心求道者)。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以拔萃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最初在长安求借住处,得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枝叶凋敞,毫无生气。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是什么缘故,对方答道:“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这里,从那时起,做筐篓的人来砍,做扫帚的人也来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长的已不到八尺,数量也不到百竿了。还有*常的草木混杂生在竹丛中,长得繁盛茂密,简直都没有竹子的苗了。”我感到很惋惜,这些竹子,是由年迈德崇的关相国亲手种植,现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贱。但即使被砍削、废弃到这种程度,其秉性却仍然不变。于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铲掉,给竹子施加肥料,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层,没用一天就干完了。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随风依依,生机盎然,好象在感激着我的知遇之情。
可叹啊!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就由于它与贤人相似,人们就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正的贤人呢?然而,竹子与其它草木的关系,也就象贤人与一般人的关系一样。唉!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它草木区别开来,要靠人来加以区别,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使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因此,写了这篇《养竹记》,书写在东亭的壁上,是为了留给以后居住这所房子的人,也是为了使现在使用贤人的人知晓罢了。
《竹心》阅读答案3篇(扩展4)
——榕树阅读答案3篇
榕树阅读答案1
我爱恋的榕树,不知道使多少陌生人为它兴叹过,倾倒过。
真是太壮阔了。只要你接近它,就会感到它的全身,都充满着一种最动人的东西,这就是生命。
善于思辩的哲学家说,美就是充满生命的人和物。我相信,因为榕树,我才相信。
几乎是整个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我都在观赏这种洋溢着生命的大树。
我喜欢这种绿色世界在无风中的*静、雍容、丰盛、满足,像沉默的大山一样岿然而立。
我更喜欢它在风中的时刻。榕树的每一片绿叶,都像风帆那样善于捕捉最弱的微风。因此,当轻风吹拂的时候,它的叶子就会颤动起来,刹那间,树上好像千百万绿色的蝴蝶,在一开一翕地扇着翅膀,共同编织着生命的织绵。
更使我陶醉的是雄风吹动的时候。此时的榕树,瞬息间从沉默的大山变成汹涌的大海,波浪在树梢上澎湃着,时时发出拍打蓝天的沙沙响声。
有一位很重感情的北方朋友告诉我,他第一次见到南国土地上的高大榕树时,几乎吓呆了。榕树那企图笼罩大地的浓阴,那企图吞没白云的树冠,那企图饮尽地下全部水分的根群,那陡立而又弯曲多节的巨枝所构筑的殿廊、山脉、峡谷和道路,一起在放射着生命的光波与音波。这种柔和而强大的波浪,把他的心灵摇撼得很久很久。
在撼动中,他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另一种强大的生命所照明,所溶解,所征服。觉得自己完全被这种强大的生命所俘虏,并且被剥夺了身上的渺小、卑琐、颓唐与消沉。在树下,澄清的空气中,他觉得自己的灵魂升腾起来了,仿佛也变成了一只扇动着翅膀的绿蝶,也在这个充满生命的葱茏世界中快乐地翔舞。
我比这位北国的友人更了解榕树,生命里积淀着更多的榕树的碧叶。
小时候我迷恋过一棵倔强的小榕树。它就在几乎没有泥土的地方发展它的生命。它那生的征程,就在我家屋后的一块浑圆形的岩石上进行。大约三年时光,我一直追随着它的足迹,注视着它那*衡而坚实的脚步。
我不知道它是在岩缝的哪一处破芽而出,只看着它从缝穴里长出来的最初的嫩枝。这株嫩枝在岩石的悬崖上,沉着地、缓慢地跋涉,攀登,开拓着本没有路的路,本没有前方的前方。当它发现岩石身上的小坑洼处,有一点薄薄的尘土,就果断地在那里扎下了根,扎下一个营寨,然后又向前伸延,迈进,不倦地继续寻找着前方险峻的路,险峻的希望。
更使我惊讶的是,它在找不到任何营寨的时候,竟从生命深处撒出一束根须,像蚕儿抛出的银丝。柔韧的丝朝下生长,直至亲吻到地面上的小草。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所谓气根。在没有泥土的时候,气根凭借它奋发的天性,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然后把自己养育成榕树另一翼的生命线。
突破、挣扎、发展、挺进,这是一支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这是一支铁流似的生命凯旋曲。
正是这支无声、无畏的歌,把巍峨的韧性,第一次灌进了我的贫穷而干旱的童年,灌进了我的还在襁褓中的人生。
21.从上文看,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情感有:爱恋、 、 、 、 、赞叹。(用文中词语填空)(4分)
22.“(我)生命里积淀着更多的榕树的碧叶”一句中“碧叶”的意思是 。(2分)
23.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24.作者说“我比这位北国的友人更了解榕树”,作者还了解到榕树的哪些特点?(4分)
25.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请你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摘录两处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并作简要的点评。(友情提醒:点评,可谈语句的表达效果,可说自己喜欢的理由。)(5分)
参考答案:
21.喜欢 陶醉 迷恋 惊讶
22.榕树的精神品格
23.北方朋友为榕树的强大生命力所震撼,所鼓舞,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以升华。
24.顽强而默默无闻 沉稳而奋发进取
25.示例:①“此时的榕树……沙沙的响声。”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形象表现榕树沉稳的特点,突出其强大旺盛的生命力。 ②“它在找不到任何营寨的时候……像蚕儿抛出的银丝。”“撒”“抛”两个动词,用得生动传神,表现了榕树顽强的生命力
榕树阅读答案2
榕树,生命进行曲
(1)我时常思念着故乡的灵魂,榕树。
(2)记得有人问我:你追求过怎样美丽的灵魂?我说,榕树。
(3)榕树,我的永恒的爱恋。几乎是整个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我都在观赏这种洋溢着生命的大树。我的生命里积渡着榕树的碧叶。
(4)小时候我迷恋过一棵倔强的小榕树。它就在几乎没有泥土的地方发展它的生命。它那生的征程,就在我家屋后的一块浑圆形的岩石上进行。大约三年时光,我一直追随着它的足迹,注视着它那*衡而坚实的脚步。
(5)我不知道它是在岩缝的哪一处破芽而出,只看到它从缝穴里伸展出来的最初的嫩枝。这棵嫩枝在岩石的悬崖上,沉着地、缓慢地跋涉,攀登,开拓着本没有路的路,本没有前方的前方。当它发现岩石上的小坑洼处有一点薄薄的尘土,就果断地在那里扎下了根,扎下一个营寨,然后又向前伸延,迈进,不倦地继续寻找着前方险峻的路,险峻的希望。
(6)更使我惊讶的是,它在找不到任何营寨的时候,竟从生命深处撒出一束根须,像蚕儿抛出的银丝。柔韧的银丝朝下生长,直至亲吻到地*面上的小草。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所谓气根。在没有泥土的时候,气根凭借它奋发的天性,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然后把自己养育成榕树另一翼的生命线。
(7)突破,挣扎,发展,挺进,这是一支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这是一支铁流似的生命凯旋曲。正是这支无声、无畏的歌,把巍峨的韧性,第一次灌进了我的贫穷而干旱的童年,灌进了我的还在襁褓中的人生。
(8)榕树的生命进行曲还有种更起常的旋律。
(9)那是我在一次砍柴时体验到的。我曾经在无意中砍伤过榕树还活着的青枝,被我误认为是死枝的生枝。就在我的斧头砍下、提起的一刹那,它立即喷涌出雪白的乳汁——也许不是乳,而是血——总之,白色的生命之泉,神速地注入伤口,盖住伤痕,而且很快就凝固。伤痕也随之愈合。
(10)榕树这种生命之泉,这样果断,这样机敏,这样迅速地履行它的天职,真叫人感慨不已。难怪榕树能够那么快地治好自己的创伤,继续壮大它那郁郁葱葱的事业。
(11)我还看到惊动我故乡的大风暴,那是雷霆与闪电助阵的大风暴,榕树在风暴中是那样从容不迫,它那钢铁一样的躯干,镇定地屹立着,而它的枝叶摇曳着,有的被折断了。但是在风暴过后,我看到那些被打入地里的青枝,有的竟依随着泥土,独自重新萌动,复苏逝去的绿色。这失去母体的生命,不仅没有饥饿而死,而且执着地把自己发展成一个新的母体。
(12)我还看到一次更撼动人心的生的壮观。那是在一次空前的劫难中,有一棵榕树被狂风击倒了。于是,一个奇迹因此发生了。这棵被击倒的大树,并没有从此走向死亡,而是倒伏在地上,倔强地呼吸着,继续着生命的另一种道路。它那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还残留在地下。残留在地下的那一半,负起它生命的全部使命,继续勇敢地演奏着它的生命进行曲。我看到,绿芽在这倒下的身躯里,纷纷崛起,接着,又长出新的嫩枝和嫩叶。青春,在这受难的生命中继续繁衍;琴健,在倒下的琴体中继续跳动。
(13)这种倒伏的生命与不倒伏的灵魂浑然一体的奇迹,这种在风暴中失败而最终又在风
暴中胜利的力量,使我意识到,真正伟大的生命,是不会死亡的!即使被击倒在地狱里,它也
会在北母伟大的怀中继续歌唱!
(14)我常常思念着故乡的灵魂,榕树。
(15)我常常思念着故乡的那一支生命的进行曲,榕树。
(16)我点燃一支心香,祝愿这伟大的生命之曲,长久地在我故乡 明丽的土地上歌唱。我祝
福一切正直的胸脯里,都有一支巍峨的歌,都有一支峥嵘的进行曲,都有一棵榕树。
(取材于刘再复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从上文看,坐着对故乡榕树的情感有:爱恋、( )、( )、( )、( )、赞叹。(用文中词语填空)
2.“(我)生命里积淀这更多的榕树的碧叶”一句中“碧叶”的意思是:
3.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化纤句子的理解。
4.作者说:“我比这位北国的友人更了解榕树”,坐着还了解榕树的那些特点?
参考答案:
1.喜欢 陶醉 迷恋 惊讶
2.榕树的精神品格
3.北方朋友为榕树的强大生命力所震撼,所鼓舞,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以升华。
4.顽强而默默无闻;沉稳而奋发进取。
点拨 也可以根据末段概括为“无声、无畏、韧性”等特点。
5.(20xx年,福州)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请你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摘录两处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并作简要的点评。(提示:点评,可谈语句的表达效果,可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
示例:(1)“此时的榕树……沙沙的响声。”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榕树沉稳的特点,突出了其强大旺盛的生命力。
(2)“它在找不到任何营寨的时候……像蚕儿抛出的银丝。”“撒”、“抛”两个动词,用得生动传神,表现了榕树顽强的生命力。
榕树阅读答案3
榕树的美髯 秦牧
如果你要我投票选举几种南方树木的代表,第一票,我将投给榕树。
木棉、石栗、椰树、棕榈、凤凰树、木麻黄这些树木,自然都洋溢着亚热带的情调,并且各自具有独特的风格。但是在和南方居民生活关系密切这一点来说,谁也比不上榕树。一株株古老的、盘根错节、桠杈上垂着一簇簇老人胡须似的气根的榕树,遍布在一座座村落周围,它们和那水波潋滟的池塘,闪闪发光的晒谷场,精巧雅致的豆棚瓜架,长着两个大角的笨拙的黑水牛,一同构成了南方典型的农村风光。无论你到广东的任何地方去,你都到处可以看到榕树,在广州,中央公园里面,旧书店密集的文德路两旁,市郊三元里的大庙门口,或者什么名山的山道,都随处有它们的踪迹。在巨大的榕树的树荫下开大会、听报告、学文化、乘凉、抽烟、喝茶、聊天、午睡、下棋,几乎是任何南方人生活中必曾有过的一课了。
有一些树木,由于具有独特的状貌和性质,我们很容易产生联想,把它们人格化。松树使人想起志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修竹使人想起隐者,槐树之类的大树使人想起将军。而这些老榕树呢,它们使人想起智慧、慈祥、稳重而又饱历沧桑的老人。它们那一把把在和风中安详地飘拂的气根,很使人想起小说里美髯公之类的人物诨号。别小看这种树的胡子,它使榕树成为地球上树木家族中的巨无霸。动物中的大块头,是象和鲸;植物中的大块头又是谁呢?是槐树、桉树、栗树、红松之类么?对!这些都是植物界中的长人或者胖子。但是如果各各以一株树的母本连同它的一切附属物的重量来计算,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树能够压倒这种古怪的常绿乔木。榕树那一把一把的气根,一接触到地面就又会变成一株株的树干,母树连同子树,蔓衍不休,独木可以成林。人们传说一棵榕树可以有十亩宽广的树荫。这个估计,其实还可能是比较保守的。我看到一个材料,据说在印度的孟加拉有一个著名的榕树独木林。它生有八百根垂下的钻入泥土的树根,每一根都发展成为树干,它的阴影面积竟超过了一公顷(十五亩)。广东的新会县有一个著名的鸟的天堂,江中洲渚上的林子里住满鹭鸶和鹳,晨昏时形成了百鸟绕林的美景。那一个江心洲渚中的小树林,也是由一株榕树繁衍而成的。在那里,已经分不出哪一株树是原来的母本了。
古代南方有榕不过吉(赣南的吉安)的俗谚,这种长江流域的人们难得是一见的树木,在南方却随处都有它们的踪迹。榕树的树子(和无花果一样,其实它的发育了的囊状的花托)很小,只有一粒黄豆大小,淡红带紫。我们坐在榕树底下乘凉,有时不知不觉,可以被撒个满身。把玩着那些柔嫩的榕子,真禁不住赞美造物的神奇。谁想得到,这么小一粒榕子,培育成长起来,竟可以成为参天大树,甚至形成一片小树林呢!自然,榕树最奇特的毕竟是它的根,气根落地又成树干,这就使得古老的榕树形成了一个个的穹窿门,可以让儿童穿来穿去地捉迷藏。它的地下的根也气势雄伟,往往在树干的底座形成了一团盘根错节的突起物,假如是城市街道旁的榕树,那拱起的树根甚至能使水泥地面都为之迸裂。南方有些乡村,在榕树的基座灌上一层一两尺厚的水泥,造成一个和树身紧连在一起的*滑的圆台,这就使得榕树下更加成为一个纳凉消夏的好去处了。榕树躯干雄伟,绿叶参天,没有强劲深远的根是难以支撑树身的。因此,它的地下根又很能够纵深发展,向四面八方蔓延,一直爬到极深和极远的地方。根深叶茂,这使得一株大榕树的树荫,多么像一个露天的.礼堂呀,怪不得几百年前,就有人称誉它们做榕厦了。
有些植物,羞涩地把它们的茎也生到地下去。但是,榕树不仅让它的根深入地下,也让它们突现在地面;不仅突现在地面,还让它的根悬挂在空中;甚至盘缠贴附在树身上,使这些错综纠缠和变化万千的树根形成了老榕的古怪的衣裳。再没有一种植物,把根的作用显示于人类之前,像榕树这样的大胆和爽快的了。
在名山胜地的悬崖峭壁上,我甚至看过一些榕树,不需要多少泥土,也能够成长。一粒榕树种子落在峭壁上,依靠石头隙里一点点儿的泥土,好家伙!它成长起来了。它的根不能钻进坚硬的石头,就攀附在石壁上成长,在这种场合,这些根简直像一条条钢筋似的,它们发挥了奇特的作用,把石壁上的一点一滴的营养,都兼收并蓄,输送到树身去了。因此,你在石壁上看到有一株扭曲了的榕树在泰然地成长,一点也用不着惊奇。这样重视它的根的树木,在适宜的气候之中,还有什么地方不能生长的呢!
我从来没有看过一株榕树是自然枯死的。如果不是由于雷殛,不是由于斩伐,它似乎可以千年百代地活下去。正因为榕树具有这样神奇的生命力,在旧时代,一株老榕身上常常被人贴满了祈福禳祸的红纸,甚至在树根处给人插上了香烛,有好些迷信的老妇还在向它们焚香膜拜。
(秦牧,1919年生于香港,广东澄海人,新加坡归国华侨。)
1.以下各项对文章的理解,最正确的两项是( )( )(4分)(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文章开头即写到如果你要我投票选举几种南方树木的代表,第一票,我将投给榕树,开门见山,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b.文章第三段选取植物中的槐树、桉树、栗树、红松等和动物中的象与鲸作反衬,突出了榕树的大。
c.这篇散文,作者在语言上*实冲淡,不疾不徐,仿佛述家常一般,突出地表现文章描述智者形象的这一特色。
d.因为对根的重视,所以榕树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只要把榕树的种子播洒在土地上,在哪里它都能茁壮地成长。
e.作为当代最富盛名的散文家之一,秦牧的这篇《榕树的美髯》,跨越古今,不分中外,娓娓道来,充分地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色。
2.请赏析文中的句子。(6分)
⑴而这些老榕树呢,它们使人想起智慧、慈祥、稳重而又饱历沧桑的老人。
⑵再没有一种植物,把根的作用显示于人类之前,像榕树这样的大胆和爽快的了。
3.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为何要把第一票投给榕树。(6分)
4.本文抒发了怎样的感慨?对此你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文章加以说明。(8分)
参考答案
1.ce
2.(1)运用拟人手法,给榕树赋予灵性(1分)。不同于把根深埋地下的其他植物,榕树的根不仅深埋地下,更长于地上、附于树身,与众不同,彰显了勃勃生机(2分)。(联系上下文)
(2)运用比喻手法,将榕树比作老人(1分)。既突出了榕树气根繁盛的特点,也强调了榕树沧桑、智慧的一面(2分)。
3.①榕树是南方分布最广的树,随处可见。②小小种子却能独木成林,蕴含自然规律,充满智慧。③生命力顽强,只要一点泥土就能生长,且不会自然枯死。(一点2分)
4.作者借由对榕树的美髯根的描写,表现了根之于榕树的重要性,即使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能茁壮成长,(学生很可能只看到顽强生命力而忽视根这个源头)从而抒发了对根的重视这一感慨。结合作者本人华侨的身份,(提醒学生看注释)对根的重视体现了他对于故土的感情,也表达了人生需要重视基础的感悟。启发略(无论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或者基础的重要性等。若谈生命力顽强则只得一半分数)
《竹心》阅读答案3篇(扩展5)
——《乐不思蜀》阅读答案3篇
《乐不思蜀》阅读答案1
《乐不思蜀》
司马文王①与禅②宴,为之作故蜀技③,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⑤,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注释
①司马文王:指司马昭。②禅:指蜀王刘禅,刘备之子。③蜀技:四川的歌舞。④郤正:刘禅旧臣,与刘禅一起被迁送到洛阳。⑤陇、蜀:都指四川。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为之作故蜀技。
(2)乃可至于是乎。
(3)颇思蜀否。
(4)宜泣而答曰。
翻译句子
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
“乐不思蜀”故事的结尾处“左右皆笑”,你认为他们为何而笑呢?(3分)
参考答案
(3分)即使诸葛亮还在,也不能辅助他使蜀国长久保全,更何况姜维呢。
(3分)能答到嘲笑、讥笑刘禅的*庸、无能、没有见识、目光短浅、贪图安乐、“扶不起来的刘阿斗”等其中两点可给满分。
《竹心》阅读答案3篇(扩展6)
——《南辕北辙》阅读答案3篇
《南辕北辙》阅读答案1
有人于太行之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日:“君之楚,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选自《战国策》)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实词。(2分)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2)吾用多。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君之楚.奚为北面?
译文: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译文:
13.成语“南辕北辙”现在用来比喻
答案:
11.(2分,每处1分,意思对即可)(1)好(2)财物
12.(4分,每处两分)(1)您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面走?(2)这几个方面的条件越好,那么离楚国也就越远。
13.(1分,意思对即可)要实现的目标与实际行动恰好相反。
《南辕北辙》阅读答案2
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导读 : 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 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南辕北辙》阅读练习题:
11.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实词。(2分)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吾用多。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君之楚.奚为北面?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13.成语南辕北辙现在用来比喻_____
《南辕北辙》阅读答案:
11.(1)好 (2)财物 ( 2分,每处1分,意思对即可)
12.(1)您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面走?
(2)这几个方面的条件越好,那么离楚国也就越远。 (4分,每处两分)
13.要实现的目标与实际行动恰好相反。 (1分,意思对即可)
南辕北辙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正确的努力方向,使实际行动的主观愿望一致,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南辕北辙》阅读答案3
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北,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者臣来 臣:我
b.方北面而持其驾北 面:向着北方;面向北方
c.我欲之楚 之:往,去。
d.吾用多 用:用处。
2.翻译“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一句的现代汉语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不超过3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马虽然好,(但是)这并非去楚国的路呀。
3.行动应与目的相一致。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