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遇“三余”读书》阅读答案1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①而好学。兴*中②,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③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董遇“三余”读书》阅读答案3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董遇“三余”读书》阅读答案1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①而好学。兴*中②,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 ③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注释]①质讷:朴实敦厚 ②汉献帝兴*年间 ③采稆:入山打柴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3分)
① 采稆负贩
② 为《老子》作训注
③ 或问“三余”之意。
【小题2】翻译句子。(2分)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
【小题3】你怎样理解“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遇)而云:“必当先读书百遍”。(2分)
答案:
【小题1】① 背或背回 ② 替或 给 ③ 有人 (3分)
【小题2】请教的人说:“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2分)
【小题3】它的用意是要求人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用心思考,以达到“其义自见”的目的, 这句话是为了启发别人自学的积极性而说的。(意思相近即可)(2分)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理解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到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除了注意“苦、以”等重点字,还要补充出省略的成份,还要注意语句的通顺性。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董遇的语言描写来理解“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遇)而云:“必当先读书百遍”这句话的意思。
《董遇“三余”读书》阅读答案2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采稆负贩 ②人有从学者
③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④或问“三余”之意
2.下面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 )
a.性质讷而好学 b.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c.面山而居 d.非死则徒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3.翻译句子。
①苦渴无日
②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③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4.你怎样理解“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书百遍”。
5. 这段文字围绕读书讲了哪两方面内容?
6. 文中所说的“三余”,其具体内容是哪“三余”?
参考答案:
董遇“三余”读书)
1.①背 ②跟从,随从 ③见同“现”④有人
2.c
3.①苦于没有时间 ②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③读书百遍而(书中)的意义自然的显现(出来)
4.这句话是为了启发别人自学的积极性而说的,它的用意是要求人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用心思考,以达到“其义自见”的目的。
5.书要多读 要抓紧空余时间读6.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译文
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兴*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他与哥哥季中便投奔到段煨将军处。他们经常上山打柴背回卖钱(维持生活),每次上山打柴时董遇都带着书,有空闲就拿出书诵读,哥哥讥笑他,但他照样读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为它作了注释;对《左氏传》也下过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了《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一定要先读百遍。”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冬天没农活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干活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阴雨天无法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董遇“三余”读书》阅读答案3
董遇读书有三余
董遇是古代弘农人,他从小爱学习,因此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别人见他很有学问,常常要他讲书,可是他却告诉大家:你必须先自己读他百把遍,边读边思,书中道理自会懂得,倘若还有不懂之处,再讲也不迟。请他讲书的人说:你讲的很有道理,可是我们苦于没有时间,怎么办呢?董遇回答说你们应当利用好三余。哪三余呢?人们不解地问。
董遇看了看大家,一字一板地说:所谓三余是指冬天、夜间、雨天一年业余的时间。你想冰天雪地没有农活,不是读书的大好时间吗?夜间是一天的业余时间,到处是一片漆黑,无法干活,不也是读书的好时间吗?还有阴雨天,到处一片泥泞,出门不得,更是在家读书的好时间!
人们听了他的话,都有所悟,哪里是没有时间,分明是不会利用时间呀!
1、朗读这篇短文。
2、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
3、写出董遇所指的三余各是什么时间。
4、选择词语在短文中的解释。
业余:(1)非专业的;( ) (2)工作时间以外的。( )
分明:(1)名,明明,明显;( ) (2)清楚。( )
三、心灵日记。
五年的小学生活中,你接触了不少老师,哪位老师你最喜欢,把这位老师和你的故事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参考答案:
一、1、④ 2、① 3、⑤ 4、③
二、2、对所感要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3、冬天 夜间 雨天 4、业余(2)分明(1)
三、应该让学生展开心扉谈自己的老师,并把老师和自己之间发生的故事写下来。
《董遇“三余”读书》阅读答案3篇扩展阅读
《董遇“三余”读书》阅读答案3篇(扩展1)
——《刘弇遇东坡》阅读答案3篇
《刘弇遇东坡》阅读答案1
刘弇遇东坡
刘伟明弇①少以才学自负,擢高第,中词科,意气自得,下视同辈。绍圣初,因游一禅刹,时东坡谪岭南,道庐陵,亦来游,因相遇,互问爵里②姓氏。伟明遽对曰:“庐陵刘弇。”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自谓名不下人,欲以折服之也。乃复问东坡所从来。公徐应曰:“罪人苏轼。”伟明始大惊,逡巡,致敬曰:“不意乃见所畏③。”东坡亦嘉其才气,相与剧④谈而去。
【注】①刘伟明弇(yǎn):弇是刘伟明的字。②爵里:爵,爵位;里,故乡。③不意乃见所畏:没想到竟然见到我敬畏的.人。④剧:痛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 );(2)自谓名不下人( )
2、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伟明)于是又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
b.(伟明)于是反复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
c.(伟明)于是又问东坡是跟着谁来的
d.(伟明)于是反复问东坡是跟着谁来的
3、文中两人互问爵里姓氏,刘弇“遽对曰:‘庐陵刘弇’”的目的是“ ”而东坡则回避答爵里只答“罪人东坡”,原因是 , ,最终东坡以“ ”的举动,展现了一代大家的风范。(5分)
答案:
1、(1)是 (2)名声、名望
2、 a(3分) b (1分) c (1分)
3、欲以折服之;当时被贬岭南,以此抑制刘弇的傲气;嘉其才气
《董遇“三余”读书》阅读答案3篇(扩展2)
——余秋雨《垂钓》阅读答案3篇
余秋雨《垂钓》阅读答案1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
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吠,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只有几艘兵舰在海雾中隐约,海雾浓了它们就淡,海雾淡了它们就浓,有时以为它们驶走了,定睛一看还在,看了几天都没有移动的迹象,就像一座座千古冰山。
我们在海边说话,尽量压低了声音,怕惊动了冥冥中的什么。
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之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鱼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余秋雨《垂钓》阅读答案
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选自《优秀作文选评·初中版》)
28、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表。(3分)
内容概括
①初见海参崴
②
③评说垂钓老人
情感变化
①
②纳闷震惊
③
29、作者初见海参崴,对海鸥、 猎犬和兵舰做了细致的描绘,其用意是什么?(3分)
30、纵观全文,胖老人和瘦老人各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31、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题目“垂钓”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28、①恐惧惶恐;②偶遇垂钓老人;③敬佩之情(3分)
29、这是环境描写。作者通过对海鸥“不敢远翔”、 猎犬“凄惶的吠叫声”和兵舰“像一座座千古冰山”的描绘,形象地烘托出大海的的恐怖、迷蒙、凄惶的特点(或:渲染了一种凝重、深沉、荒凉的气氛),为下文两位老人的出场作环境上的铺垫(3分)。
30、胖老人是一个随和、活泼、容易满足,追求物质与快乐的人;瘦老人是一个执著、倔强、孤独悲壮,追求精神与崇高的人(3分)。
31、一是指胖老人和瘦老人在海边垂钓;二是指胖老人和瘦老人一个倾向物质,一个倾向精神的不同人生价值追求,二者相互依存,加在一起构成和谐完美的人类(3分)。
《董遇“三余”读书》阅读答案3篇(扩展3)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阅读答案3篇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阅读答案1
抵现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①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②.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①漫浪:随随便便 ②急:要紧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可以有得 ②其义自见
③自晓其义
2.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回答)
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 的重要,这是因为
.(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
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5个字)
1.①收获②同“现”,显露③明白
2.第一步要“熟读”,要能“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第二步要“精思”,要能“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3.心到 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4.读书要熟读精思,要做到“三到”.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阅读答案2
原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⒆。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急迫最要紧。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阅读答案3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他死后不久,弟子们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六条,称为"朱子读书法",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循序渐进
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什么是循序渐进?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这是在告被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
熟读精思
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
虚心涵泳
朱熹曾批评当时普遍存在的两种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古人本来意思。二是"旧有先人之说",就是先前接受的观点不肯放弃,从而排斥接受新的观点。
为了纠正以上这两种不好的毛病,朱熹主张读书必须虚怀若谷,静心思虑,悉心体会作者本意。朱熹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行中的旨趣。
切已体察
朱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什么叫"体之于身"?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
着紧用力
"着紧用力".包含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刚毅果决,奋发勇猛的精神。"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居敬持志
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董遇“三余”读书》阅读答案3篇(扩展4)
——三峡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3篇
三峡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1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董遇“三余”读书》阅读答案3篇(扩展5)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阅读答案3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12-16题(16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4分)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礼愈至
(3)宋濂尝与客饮 (4)濂具以实对
小题2:下面划线的“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b.计日以还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d.俯身倾耳以请
小题3: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诚然,卿不朕欺。
小题4:甲、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宋濂的什么故事?由此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4分)
小题5: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1)担心(2)周到(3)曾经 (4)全,都
小题1:(c)(2分)
小题1:(1)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2)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小题1:(4分) 艰难求学和答皇上问两件事,(一件事1分)可以看出他的谦恭和诚实。(一种品质1分) (意思相近即可)
小题1:(2分)示例:甲文:虚心求教才能学有所得。乙文:只有坦诚相待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信任。(甲乙两文任选其一,说出启示即可得分,意思相近即可)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c中“以”为介词,其他选项中“以”为连词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小题1: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董遇“三余”读书》阅读答案3篇(扩展6)
——读书万卷的阅读答案
读书万卷的阅读答案1
30年代的一天,南京国学图书馆的馆长办公室来了一位少年。馆长听完少年很有礼貌的诉说后,非常吃惊。原来,他请求馆长在图书馆里用一年的时间,把馆藏(cáng zàng)的*历代典籍通读一遍。馆长同意了。但他对对面的这位文弱的少年,一年之内要读完数万卷书,心里也不免有些怀疑。在人们不解的目光下,少年有条不紊地按照计划,开始了紧张的读书生活。从这以后,每天第一个走进阅览室的人是他,最后一个走出阅览室的还是他。
他读了一册又一册,而且边读边记。有一天,他竟来回借阅了30多部古代文集,就连十分热心的管理员,也被他频繁地借书搞得有些不耐烦了。就这样,每天读书达十几个小时的他,终于用一年的时间,奇迹般地把数万卷书读完了,而且还搜集到数百万字的资(zī zhī)料。几年以后,一本有名的《*思想史》从他的笔下诞生。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正是他从苦读中得来的。这位有志少年,便是今天复旦大学的副校长,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老先生。
1、给文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1分)馆藏(cáng)资(zī)料
2、按要求填空。(4分)
(1)“奇迹”是指想象不到的不*凡的事情。本文中指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老先生,用一年的时间读了数万卷的书。用“迹”组成一个成语:人迹罕至、血迹斑斑、行迹可疑、踪迹皆无。
(2)“文弱”的“弱”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r,再查音节ruò。“文弱”是指举止文雅,身体柔弱。
3、这篇短文讲的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蔡尚思的故事。(1分)
4、馆长为什么“非常吃惊”?他为什么“心里也不免有些怀疑”?(2分)馆长因为蔡尚思说的话“用一年的时间,把馆藏的*历代典籍通读一遍。”而感到十分吃惊。他觉得这样的一位文弱少年要“用一年的时间,把馆藏的*历代典籍通读一遍。”是不太可能,所以“心里也不免有些怀疑”。
5、用“ ”画出描写这位有志少年读书的语句。(2分)
参考答案
1、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2、(1)引出文章的论题:(2)指出“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重要性。(或:强调“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重要;或:指出深入实践的重要性。)
4、c
5、①应把读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②仅仅读书,对知识的理解是肤浅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对书本知识有深刻的认识。
③实践是对书本知识的检验(书本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
④懂得了书本知识,有了理论,还要付诸实践。(答对其中任一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