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李桓英观后感6篇时代楷模李桓英观后感 第1页共4页12021时代楷模李恒英先进事迹精选三篇 时代楷模李恒英先进事迹1 李桓英,女,汉族,1921年8月生于北京,中共党员,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时代楷模李桓英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时代楷模李桓英观后感
1 页 共 4 页 1 2021 时代楷模李恒英先进事迹精选三篇时代楷模李恒英先进事迹 1
李桓英,女,汉族,1921 年 8 月生于北京,中共党员,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首都医科高校附属北京友情医院医生,北京热带医学争辩所争辩员。上世纪五十时代初,她曾在世界卫生组织工作 7 年,为了新中国的卫生健康事业,舍弃国外优厚条件,回国投身麻风病防治工作,长期面对面接触麻风病人,严谨细致开展临床试验,科学稳妥进行治疗争辩。她推广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法救治了很多的麻风病患者,她提出的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麻风病“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为我国乃至世界麻风病防治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2019 年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2021 年入选“3 个 100杰出人物”。
李桓英同志是党领导卫生健康事业进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参与者。她对党忠诚、喜欢祖国,始终心系人民健康福祉,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卫生健康事业;她视病人如亲人,细心医治、破除蔑视,为数以万计的病患解除了疾苦;她尊敬科学规律、坚守科学认知、勇于探究创新,致力于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破解麻风病防治的世界难题贡献了中国聪慧,鲜亮体现了心有大我、赤诚报国的爱国情怀,生命
第 2 页 共 4 页 至上、护佑苍生的医者仁心,求真务实、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为宣扬褒扬她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中共中央宣扬部决断,授予李桓英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号召宽敞党员干部特别是科技工作者、医务工作者,以英雄模范为榜样,专注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四周,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吸取前行的聪慧和能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不懈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时代楷模李恒英先进事迹 2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中央宣扬部 20 日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扬发布李桓英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她“时代楷模”称号。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对党忠诚,喜欢祖国,喜欢人民,始终心系人民健康福祉,亲身见证了祖国卫生健康事业的进展;作为一名医生,她尊敬科学,用于创新,科学认知,始终秉怀医者仁心,为数以万计的病患解除了疾苦。“时代楷模”李恒英,是我们当代共产党员特别是科技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第 3 页 共 4 页
李恒英是共产党员,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麻风病防治专家。在上个世纪五十时代,她曾为世界卫生组织工作 7 年,积累了丰厚的工作阅历,具备了确定的名望。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新中国的卫生健康事业,她毅然决然舍弃了国外工作的优厚条件,回到了新中国,投身于了麻风病防治工作。她长期奔波在云、贵、川等偏远山区,曾经 4 次遇险(2 次翻车、2 次翻船),两侧锁骨和肋骨都摔断过。尽管经受了许很多多难以想象的挫折和困难,但她这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在这几十年来,李桓英不断优化治疗方案,缩短了疗程,清除蔑视。她解决了该领域的重大策略和技术上的关键问题,为我国政府制定掌握和消灭麻风病的整体规划,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目标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依据,做出了重大贡献。
对于我们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来说,李恒英同志是我们每个人的榜样。我们要从党的英雄模范身上感悟信仰的能量,从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吸取前行动力,努力做新时代的奋进者、搏击者、实干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制造新的历史伟业。
时代楷模李恒英先进事迹 3
李桓英同志的先进事迹广泛宣扬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激烈反响。宽敞干部群众特别是医务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以及海外侨胞侨眷通过多
第 4 页 共 4 页 种方式,表达对她的由衷敬佩。大家认为,李桓英同志是医者仁心的世界级麻风病防治专家,是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优秀代表、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杰出典范、爱国归侨的学习榜样。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时代楷模”为榜样,从党的英雄模范身上感悟信仰的能量,从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吸取前行动力,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四周,加强“四个意识”、坚决“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心怀“国之大者”,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努力做新时代的奋进者、搏击者、实干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制造新的历史伟业。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扬部关于授予李桓英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断》,播放了反映她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央宣扬部负责同志为李桓英同志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证书,国家卫生健康委、北京市委有关负责同志以及医务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代表参与了有关活动。
篇二:时代楷模李桓英观后感
小时候,讲话很爱用一些新近学到的新词在这里输入党支部的名称“ 时 代 楷 模 ” 李 桓 英[ 致力于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麻风病防治专 家],我们一家四口就经常搞成语接龙活动,大大前言
地丰富了他的词汇。我对儿子日常的管教也不李桓英同志简介李桓英同志先进事迹李桓英同志主要成就 目 录中宣部授予李桓英“时代楷模”称号
像管教女儿那么严了,给他留有自由发挥、发第 一 部 分
李桓英同志简介展的空间。他今天外向的性格,阳光的心态,李桓英同志个人简介
李桓英同志简介跟什么人都能打交道的能力,不知道是否与我李桓英同志个人简介
给予他比姐姐更宽松的管教方式有关。我不敢第 二 部 分
李桓英同志先进事迹讲这是什么成熟的方法,或许是这办法还适用刚刚过100岁生日的她, 并不为我们熟悉, 但她作出的努力, 在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史上 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她为国家、 为人民所做出的贡献, 更值得我们感谢和铭记!
李桓英同志先进事迹于儿子,让他发展出了与姐姐不太相同的性格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有数以万计同胞遭受着一种古老传染病折磨,患病的人若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便极易发生畸形和残疾。看起来极为恐怖,在旧中国,患了这种病的人都会受到严重的歧视,这就是麻风病。
李桓英同志先进事迹特点和某些方面超越了他姐姐的能力。
李桓英同志先进事迹近些年,我从上常看到一些令人扼腕叹息的从37岁到100岁,为了实现“没有麻风病的世界”的目标,几十年没能在父母身边尽孝。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李桓英说的最多的还是那句话:我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李桓英同志先进事迹中、小学生、大学生弑母的悲剧发生,深感家我要把最好的年华献给祖国
李桓英同志先进事迹庭和学校对孩子行为习惯、思想道德教育的缺我要把最好的年华献给祖国
李桓英同志先进事迹失。遗憾的是,与道德教育比起来,许多家长我要把最好的年华献给祖国
李桓英同志先进事迹和我曾经做过的那样,更重视对孩子的文化和我要把最好的年华献给祖国
李桓英同志先进事迹才艺教育。有专家指出,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的我要把最好的年华献给祖国
李桓英同志先进事迹缺失,是导致孩子这类悲剧的主要原因。这使这个从北京来的女医生很亲切刚回国后的李桓英被分配到中央皮研所,主要开展性病防治工作。短短几年之后,在李桓英以及众多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之下,1964年,中国正式宣布:基本实现了对性病的控制和消灭,这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而在此时,另一种可怕的传染疾病仍在肆虐,那就是人人闻之色变的麻风病……在云南省勐腊县罗索河的对岸聚集着大大小小数10个村庄,它们长期与世隔绝,只有乘船横渡才能够到达这里。这些村落不是世外桃源,而是当地人闻之色变、避之不及的地方,因为在这里生活的有患了麻风病的人。
李桓英同志先进事迹我认识到自己过去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做法和想这个从北京来的女医生很亲切1979年的3月,在一条泥泞的小路上,李桓英第一次走进了这座孤独而神秘的村庄。村民们自觉地与她保持着距离,李桓英却主动握住了他们被麻风病折磨变形的双手,她掀开他们的衣服仔细查看着皮肤溃烂流脓的地方,她给村民们脱鞋检查直接把自己的手伸进村民的鞋子里,检查鞋底皱不皱、硌不硌脚……
李桓英同志先进事迹法是多么的简单和浅薄。这次,儿子媳妇带着这个从北京来的女医生很亲切李桓英这次麻风村之行,就此开启了她人生中另一个选择:倾尽自己的一切付出所有的年华和精力,为麻风患者驱逐病魔!
李桓英同志先进事迹孩子回来,我再三再四叮嘱他们,培养孩子良“如果治不好我还会给你找新药”
李桓英同志先进事迹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风尚,远比现在教孩子会“如果治不好我还会给你找新药”这一句简单的许诺背后,是李桓英待上一辈子都要治好村民们的准备和决心。日子一天天过去,按时服药的村民们麻风病的症状开始逐渐消退。1985年,当李桓英重返麻风村,眼前的景象让她至今难以忘怀。村里的患者全部治愈,“短程联合化疗”完全达到预期效果。
李桓英同志先进事迹画点画、弹个琴、背诵几首诗、多认识几个字“如果治不好我还会给你找新药”1990年4月13日,在这一年的泼水节,摘帽的麻风村有了新的名字,“曼喃醒村”,在傣语中是新生的意思。四十年来,李桓英跑遍了云、贵、川,几乎每一个麻风村都有她的的匆匆步履;也有在偏僻难行的深山里,遇到过两次车祸,两次翻船,也没有停下奔波的坚定身影。
李桓英同志先进事迹要好得多,重要得多。
父亲是孩子的“如果治不好我还会给你找新药”很多麻风村和外界几乎没有路可走,只能身体倒悬在河面上坐索道过去,很多人看照片都害怕,李桓英却很乐意坐。谁敢相信,这些都是李桓英在60岁、70岁、80岁时干的事,一直到94岁,她仍在云南一线奔走。
李桓英同志先进事迹偶像,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怎么做,“如果治不好我还会给你找新药”
李桓英同志先进事迹他们从小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他们的成我回国不后悔,麻风干一辈子不后悔
李桓英同志先进事迹长影响很大。教育孩子,循循善、多讲道理是我回国不后悔,麻风干一辈子不后悔
李桓英同志先进事迹必不可少的。但在思想道德修养、良好的行为我回国不后悔,麻风干一辈子不后悔
李桓英同志先进事迹习惯和为人处事方面,父母的身教、榜样作用我回国不后悔,麻风干一辈子不后悔还有一张是2015年,她94岁最后一次去曼喃醒村时,被村民们热情地包围在一起的合影。那一天,每一个人脸上都挂着最幸福、最灿烂的笑。再去一次云南,再去看看曼喃醒村的村民,一直是李桓英最大的心愿。当村民们看到李桓英在视频中亲切地对他们说:“有机会我来曼喃醒来看望你们时”,很多人双手合十,满眼含着泪水喊着:李医生、李妈妈……
李桓英同志先进事迹更重要。总之,教育孩子的学问深着呢,我都我回国不后悔,麻风干一辈子不后悔40年了,曼喃醒村村民们那一声声饱含着感激和想念的呼唤,那一双双带着虔诚祝福的合十的双手,让我们特别动容,让我们不由得想起那句话:她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永远把她记在心里!就在8月17日,李桓英迎来了她100岁的生日,整整一个世纪的岁月对她来说,从来不是漫长的,因为她从来没有后悔过回到祖国的人生抉择,她把自己的每一年、每一天都献给了祖国的麻风病防治事业,更把她所有的温柔与坚强都留给了这片土地上她挚爱的人民!
李桓英同志先进事迹当爷爷了,也还没有搞清楚。为人父亲,尤其我回国不后悔,麻风干一辈子不后悔初心可鉴超凡风骨,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谢谢李桓英,谢谢她用一生实践告诉我们,人可以这样活着!今天,让我们一起致敬这位伟大的女性,祝她健康幸福、福寿绵长!
初为人父,既要多多学习,更要好好琢磨,我李桓英同志主要成就第 三 部 分
李桓英同志主要成就主要成就
李桓英同志主要成就二十年来,她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多次请国际专家授课,为基层培养了大批麻风病防治骨干。经她为云、贵、川地区申请与世界卫生组织协作项目治愈的麻风病患者已达一万多人,年复发率仅为 0.03%,大大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1%)。1999年98.6%的县(市)已消灭麻风病,短程联合化疗取得完全成功,为麻风病防治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取得了世界水平的成果。李研究员在国内外发表论著14篇,综述7篇,努力为基层普及现代麻防知识。获国家级科技成果1项,省级科技成果6项,局级科技成果2项;每年数次被邀请出席国际、who麻风会议,讨论麻防策略。
第 四 部 分
中宣部授予李桓英“时代楷模”称号8月20日,中央宣传部20日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李桓英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她“时代楷模” 称号。
中宣部授予李桓英“时代楷模”称号
中宣部授予李桓英“时代楷模”称号用大爱护佑天下苍生
中宣部授予李桓英“时代楷模”称号
篇三:时代楷模李桓英观后感
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 2021 年 1 8 月 17 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迎来了 100 周岁生日。北京友谊医院举行了简朴的仪式,为老人庆贺生日。面对鲜花和蛋糕,老人默默许下心愿:“愿人类早日消灭麻风病,愿天下再无麻风病!” 李桓英,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她选用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并在全球推广,让数万名麻风病人重获新生。她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全球麻风病防治事业,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重大贡献。“作为中国人,我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 李桓英,1921 年 8 月 17 日出生于北京。1945 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46 年,前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细菌学和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微生物学系助理研究员。
1950 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李桓英因成绩优异,被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推荐担任世卫组织首批官员。任职 7 年间,她被派往亚洲、美洲等许多地区,为遏制传染病蔓延作出艰苦努力,受到世卫组织的好评。
1957 年,在李桓英工作期满时,世界卫生组织主动提出与她续签合同。然而,李桓英亲眼看到不少国家由于贫穷而导致疾病流行,深感新中国更需要自己。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正是急缺人才之际。我曾在美国杂志上看到过钱学森的名字,当听到他毅然回国的消息时,内心有了很深的触动。作为中国人,我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李桓英回忆说。
当时,李桓英全家已移居美国,父母兄妹都希望她留在美国。但是,她婉言谢绝了世卫组织的邀请,瞒着家人,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于 1958 年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这一年,她 37 岁。
从此,在漫长的岁月中,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风雨交加,她都无怨无悔;无数次的亲情召唤,都不能改变她报效祖国的决心…… 李桓英说:“很多人问过我,当初已经离开祖国那么多年,为何选择回国?我都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因为我是中国人,我在北京出生,不能忘本。” 1978 年底,李桓英调入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时任所长钟惠澜院士让李桓英以访问学者的身份,由世卫组织资助出国考察,其中包括访问美国等 6 个国家的麻风病中心。
1980 年,李桓英来到美国,为父母扫墓,并与弟弟妹妹团聚。这一次,她又坚定地拒绝了亲人们的挽留。在详细考察了美国的医疗成果后,李桓英如约返回祖国。
“只要是我认准的事,就决不回头。”李桓英说:“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离开了祖国,我的人生还有何价值?” 李桓英认为,自己一生最正确的选择就是能够回到祖国、报效祖国。她说:“我在国外跑了那么多国家,漂来漂去,就像浮萍似的,没有根。你要做事业,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国家。”这,就是她的赤诚爱国之心。
“当医生不能怕!这就好像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
麻风病是人类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20 世纪初,全世界没有特效药,唯一的办法就是隔离病人。
1980 年,李桓英被派往世卫组织做访问学者。她了解到,世卫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的新方法,药物配方已经完成,但是缺乏临床试验数据。为此,李桓英从世卫组织申请到了免费药物和项目支持。
在云贵川的项目试点村,为了拉近与麻风病人的感情,李桓英从不穿戴任何防护服与麻风病人接触,以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此后,李桓英每到一个村寨,都会受到村民的欢迎:“北京来的女医生,不怕麻风!” 为了推广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她走家串户,不辞劳苦。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仰头就喝。病人试探着同她握手,她便拉着病人的手长时间不放。见到老病人,她总是亲切地拍拍肩膀,甚至还主动拥抱。
“当医生不能怕!这就好像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李桓英说。
多少年来,李桓英一直奔波在贫困边远地区。云贵川 3 省 7 个地州 59 县,每一个有麻风病人的地方都有她的足迹。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南醒村曾是一个“麻风寨”。1990 年 4 月 17日,南醒村“麻风寨”的帽子被彻底甩掉了。南醒村更名为曼喃醒,傣语意为“新生”。
经过不懈努力,李桓英将麻风病人的服药时间缩短至两年,使麻风病人从原来的11 万人下降到不足万人,且年复发率仅为 0.03%,大大低于世卫组织规定的年复发率小于 1%的标准。
1994 年,李桓英选用的世界卫生组织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在全球推广。1996 年,她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特别行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2016 年,李桓英获得首届“中国麻风防治终身成就奖”。
“治愈患者给医者带来的心灵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 20 世纪 70 年代,李桓英来到苏北农村,第一次见到麻风病人。当时的医务人员头戴防护巾,身穿隔离衣,手戴胶皮手套,场景令人恐惧……然而,看到病人被疾病折磨的样子,李桓英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她暗下决心:一定要让麻风病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我们不能怕病人,而要爱病人。” 并耐心地开导:“现在得了麻风,就像得了一块皮肤癣,只要联合化疗一周,就失去传染性了,你可以边学习边治疗,最多两年就能治好!”后来,这名女学生考上了大学,并成为一名教师。
李桓英说:“治愈患者给医者带来的心灵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能治好患者的病,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幸福。” “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 2016 年 12 月 27 日,是李桓英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已经 95 岁高龄的李桓英特意围了一条大红的羊绒围巾。她仔细捋顺两鬓的头发,庄严肃立。站在一群新党员中间,她举起右拳,苍老的声音饱含真诚和笃定:“我志愿加入中国 xxxx……”从此,她终于梦想成真,光荣地成为一名党员。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李桓英说:“入党和做研究一样,都是追求真理。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 几十年来,李桓英解决了许多麻风病防治领域的重大策略和关键技术问题,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的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近年来,她带领课题组进入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开展麻风病早期诊断、耐药基因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创造性突破。
“麻风病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该终结了!”如今,李桓英依然关注着全球麻风病防治进展。她说:“虽然中国已基本消灭了麻风病,但还没有彻底消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她殷殷嘱咐前来探望的后辈,科研工作者不能停下创新的脚步,这是党和人民的重托。
疾病无国界,大爱无疆界。为了实现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一位百岁老人依然在奋力前行……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 2021 年 2 “如果我能活到 100 岁,还有 5%的人生可以成为一名光荣在党的人” “这一年来,我丝毫没有松懈,而是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诚恳地向组织提出转正申请,请党组织审查。”
2017 年 12 月 26 日下午,96 岁高龄的李桓英教授戴上大红色的围巾。在党支部党员大会上如期转正,正式成为一名中国 xxxx 党员。
“我回国不后悔,干麻风病防治工作不后悔……我想把有限的日子,投入到无限的工作中去。”老人一字一句地认真向党组织汇报着预备期的心声。声音中饱含岁月打磨过的笃定,颈间的红围巾和党旗相互映衬,鲜艳无比。
预备期这一年里,李桓英仍奋斗在一线。2017 年年初,她悄悄打包,准备再次出发前往云南。她心里牵挂着那些治愈的麻风病人,更惦记着尚未解的麻风病发病机制。“我身体没问题,就是去看看病人的病情有没有复发,他们的亲属有没有潜在感染。” 一如她 2016 年对着党旗承诺:“如果我能活到 100 岁,还有 5%的人生可以成为一名光荣在党的人,更加坚定跟党走,为医学事业继续奋斗!” 1921 年出生于北京的李桓英,曾于 1946 年留学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毕业后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后的第一批官员,她在世界卫生组织任职 7 年,被派往亚洲、美洲的许多国家,为防治性病等疾病在贫穷落后地区的蔓延做出了努力。
1957 年,在李桓英为世界卫生组织工作 7 年期满时,世界卫生组织主动提出与她续签合同,期约 5 年,她婉言谢绝,瞒着家人,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于 1958 年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
时年 37 岁的她,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性病研究所工作,开展“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麻风抗原检测”等。
当时实验室设备简陋,李桓英用土法自力更生制作的麻风菌脂质抗原(pgl)提取成功。她和同事先在自己身上做试验,至今,李桓英左右手臂上还留有清晰可见的疤痕。
1970 年,李桓英来到江苏省的一个麻风村考察,在这里,她第一次见到麻风病人。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历来是备受歧视的、致残的“不治之症”。
当时由于没有治疗麻风病的有效药物,最人道的处理,是把他们赶到一个偏僻的地方,让其自生自灭。这一幕刺痛了李桓英:“我当初回国就是为了帮助祖国的同胞!” 李桓英决定,攻克麻风病。
1978 年,李桓英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从此,57岁的她将全部精力奉献给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她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服药 24 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解决了麻风病的治疗难题,为数以万计的麻风病人解除了疾苦。
1996 年,李桓英又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
“很多人问过我,当初已经离开祖国那么多年,为何选择回国?我都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因为我是中国人,不能忘本。” 李桓英说:“回国,我就一个目的,把我学到的东西用到生我养我的地方,不愧是个中国人。”
“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1979 年春天,李桓英第一次前往云南西双版纳考察麻风病情,那时的西双版纳3 个县,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几个麻风寨。过去,由于缺乏特效药物,以及社会对麻风病的恐惧、歧视和偏见,麻风病人忍受着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麻风病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歧视!”为了拉近与麻风患者的感情,李桓英没有穿戴任何防护衣服和面具,走家串户给病人做检查,甚至与病人见面时总是握手拥抱拍肩膀。
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和远离人群,寨子里的人们对治疗既缺乏信心,又难以适应按时按量服药的治疗要求,有的病人甚至自暴自弃,把送来的药丢进水塘里。
李桓英听闻,十分着急,亲自上门送药,口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扬头就喝,饭捧起就吃。时间一长,寨子里的村民都传:“村寨来了个女医生,不怕麻风!” “我们做医生的是没有恐惧的,我走遍世界,恐惧对我不是个事儿。我甚至巴不得自己被传染上——让你们亲眼看看我能治好它!” 李桓英还会教麻风病人穿鞋。“早晨和晚上,你们要这样。”手一下子伸进病人刚脱下来的脏鞋,“摸摸有没有砂子和钉子,再穿上”。麻风病人手脚是麻木的,甚至,端滚烫的火盆都感觉不出烫手。李桓英不怕脏,就是为了教给他们防止皮肤破损溃烂的自我防护方法。
她用自己的行动来消除大家对麻风病的歧视,不断向人们证明:麻风病是可治之症,麻风病人并不可怕。
为了我国麻风病防治事业,高龄的李桓英长期奔波在云、贵、川贫困边远地区,7 个地州、59 个县,几乎每一个村寨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在她的努力下,云南省勐腊县的麻风病患者被全部治愈,1990 年的泼水节,他们摘掉了麻风寨的帽子,作为一个行政村,被正式划入勐仑镇,李桓英为它取名为“曼南醒”,意思为“新生的山寨”。这一天,李桓英和人们一块儿跳起了傣族舞蹈。
1998 年,李桓英在第十五届国际麻风会议上作了《在云南实施麻风病防治特别行动计划的报告》,报告结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 2021 年 3 那时,旁人谈“麻”色变,李桓英却勇往直前,是少有的敢与麻风病人零距离接触的医学专家。下乡不叫苦,翻车不叫苦,生活从不搞特殊,李桓英用一生的奉献诠释了“我的生活就是适应国家的需要”,百岁依然坚持工作,感觉自己“活了两辈子”。
1979 年改革开放,在李桓英 58 岁接近退休的年华,接到了新任务,以第一批访问学者的身份出国考察麻风病的防治方法。在思想守旧的年代,她突破精神枷锁,不畏麻风病魔,与病人面对面交流,克服路途艰险,坚持一线调研,解救了成千上万遭受麻风病折磨的患者。
几十年过去,如今,她已是一位百岁老人。但在与麻风病争战的这场无硝烟的战斗中,她依旧坚守奋战在最前线,坚持麻风的宣传、现场调查研究,为的就是早日让全世界彻底消灭麻风病。孑然一身的她,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麻防事业,取得了常人难以超越的成绩。
入党时,李桓英说:“我觉得自己现在可能合格了,但还不能放松,还要继续奋斗。”敬佑生命方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方能大爱无疆。李桓英,与党和国家同行,与人民为伴,坚守医者初心永恒探索、无私奉献,书写了敬佑生命的动人篇章,标注了医者仁心的精神坐标。
时代楷模李桓英先进事迹 2021 年 4 李桓英,一位 98 岁的老人,在麻风病防治的道路上,还在继续前行。
1958 年,李桓英拒绝世卫组织续签 5 年的合同,瞒着定居美国的父母,毅然回到国内。“我是中国人,我在北京出生,我不能忘本,我要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 1978 年,李桓英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从此,57岁的她将全部精力奉献给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用一个“拼”字来形容她,恰如其分。
麻风病是人类古老的疾病,曾经是深受歧视的“不治之症”,不但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还给社会带来莫大的恐惧。但是,李桓英不怕。她不信邪,要和这种错误观念斗争——病人家的水...
篇四:时代楷模李桓英观后感
2021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观后感个人心得五篇刘永坦是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和技术奠基人,中共中央宣传部 9 月 29 日授予刘永坦“时代楷模”称号。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 2021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观后感个人心得五篇,欢迎大家来阅读。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观后感个人心得 1 扎根黑土地,他带领团队从零起步、艰难探索 40 年,为中国的万里海疆修筑了一道“海上长城”。9 月 29 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他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中引起热烈反响。“时代楷模、薪火相传”“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网友纷纷留言点赞。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在师生朋友圈“刷屏”。“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样的动力,能让刘永坦院士栉风沐雨地坚守在雷达试验站?学习完刘永坦院士事迹后,我得到答案,那便是党和国家的需要。我已通过研究生支教团的面试,明年将踏上西部支教之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我想这是学习刘永坦院士精神的最好诠释吧。”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曲佳璐写下感悟。
为传承以刘永坦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精神,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创新思维、领军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2021
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增设“永坦班”,由刘永坦院士领衔并担任班主任。作为首届永坦班学生,高若瑜倍感骄傲和自豪:“刘永坦院士在风雨如晦中立下‘刻苦学习,科学报国’的朴素理想,在科研与生活条件困难重重之时勇往直前攻克技术难题,为祖国海防装上‘千里眼’,在成就卓著之时选择向更高目标砥砺前行,在荣誉加身时捐献奖金为党育人。他向我们诠释,要做仰望星空、理想远大的追梦者,做无畏困难、追求卓越的奋斗者。” “刘永坦院士心怀‘国之大者’,数十年如一日进行科技探索与攻关,为祖国海防事业保驾护航,他的事迹和精神值得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学习、传承!”东北石油大学非常规油气研究院副院长赵万春说。
赵万春所在的非常规油气研究院地质工程一体化科研团队是一支成员平均年龄仅有 35 岁的年轻团队。成员们虽然年轻,却都是敢啃硬骨头、敢于创新和突破的“闯将”。目前,他们正在全力进行黑龙江省第一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的深入研究。团队用“非常规”的科研思想和学术思维积极解决“卡脖子”难题,助力大庆古龙页岩油勘探开发。
前不久,大庆油田古龙页岩油勘探实现重大战略突破,团队上下为之振奋,更加快了对页岩油科研攻关的脚步。大家希望以刘永坦院士为榜样,与大庆油田一道共同推动我国页岩油气开发技术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迟庆国表示,刘永坦院
士的科研选择和爱国情怀对自己研究电容器有很大触动和启发,电容器是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新能源并网、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自己将专注于研究方向,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刘永坦院士长达 40 年的潜心研究之路告诉我们,要完成技术突破绝不能浅尝辄止,要聚焦问题难点,专注、纯粹、深入、坚持不懈地钻研,才有可能取得成功;面对从零起步的科研难题和国内外重重质疑,刘永坦院士仍坚定信心、矢志不渝,这启发科研工作者应坚定科研信念,自主创新,敢于摆脱对国外技术、仪器的依赖,勇于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刘永坦院士矢志报国、担当有为的家国情怀激励着我们要志存高远,心中有国家人民,勇担重任,面向国家重要需求,深耕细作,把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迟庆国感慨不已。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观后感个人心得 2 9 月 29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时代楷模”称号。刘永坦院士的先进事迹,在校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哈工大师生从不同角度畅谈了学习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的认识、体会和感悟。
“刘永坦院士用一生诠释了一名红色战略科学家的初心和坚守,是全体哈工大人做人的标杆、学习的楷模、奋斗的航标,同时也充分证明,中国大地上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培养出大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熊四皓表示,面向新百
年,哈工大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致哈工大建校 100 周年贺信精神为引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继承和发扬以刘永坦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哈工大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加快推进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内部治理四项重点领域改革,坚持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培育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说,刘永坦院士是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杰出典范,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先锋榜样,也是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的典型代表。韩杰才表示,面向新征程,哈工大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以刘永坦院士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科学家精神,矢志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培养更多杰出人才。全校上下将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的新业绩,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信学院教授李杨是在刘永坦院士的指导和培养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才,多次作为宣讲团成员面向师生讲授刘永坦院士的事迹,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作为我们身边的榜样,
他身上折射出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在打造国之重器、培养杰出人才的工作中追求卓越。跨越百年,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将坚守初心,接续奋斗。”李杨说。
“刘永坦院士既是成就卓著的雷达技术帅才,又是善于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四十年如一日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用心凝聚了一支专注海防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英才,耄耋之年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通信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刘爱军表示,作为一线教师和基层党支部书记,一定要传承好刘永坦院士的艰苦奋斗、家国情怀精神,以“时代楷模”为榜样,为威海校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信学院电子工程系 2020 级硕士研究生于川淼认真观看了央视“时代楷模”发布仪式,深刻感受到了刘永坦院士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的科学家精神,进一步坚定了将来以所学专业知识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作为哈工大学子,我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珍惜大好的学习时光,努力练就过硬本领,以奋斗放飞青春梦想,为建设科技强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观后感个人心得 3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刘永坦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刘永坦,男,汉族,1936 年 12 月生,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和技术奠基人。他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始终致力于我国对海远程预警技术研究和装备发展,为祖国筑牢“海防长城”;他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率先在国内开展新体制雷达研究,带领团队成功建成了我国首部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功能的对海新体制雷达;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甘为人梯、奖掖后学,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培养了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荣获 2018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 年被评为“最美奋斗者”,2021 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入选“3 个100 杰出人物”。
刘永坦同志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广大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认为,刘永坦同志是科学素养深厚、组织领导能力突出的战略科学家,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杰出典范;是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大先生”,教书育人的优秀代表;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忠实守护者,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先锋榜样。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观后感个人心得 4 在数十载科研生涯中,刘永坦带领团队爬坡过坎,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新体制雷达研究,技术成果领跑世界,并成功实现工程应用。耄耋之年,他依旧坚守在科研一线,为推进我国对海探测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发光发热。连日来,他的事迹再一次在黑龙江各界引
起广泛热议。
9 月 26 日,由黑龙江省委、省作协、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主办的《为你而生——刘永坦传》新书发布会在哈尔滨举行。“希望全省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学子向刘永坦院士学习,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用实际行动传承科学家精神。”黑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贾玉梅表示。“他扎根一线、埋头耕耘的精神,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在科学创新的路上,还有很多‘冷板凳’和‘无人区’等着我们,我们要更加努力。”齐齐哈尔市科学技术局战略规划与创新体系建设处负责人贾海林表示。
在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组建的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报告团已宣讲 50 余场,覆盖听众 10 万余人次,宣讲行程超过 8000 公里。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熊四皓说:“他用一生诠释了一名科学家的初心和坚守,始终是大家学习的楷模、奋斗的航标。” 互联网上,越来越多人将目光投向刘永坦这样以身许国的科学家,有网友留言点赞:“刘永坦院士坚定践行科技报国的信念,怀抱对国家的无限赤诚之心,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 刘永坦时代楷模事迹观后感个人心得 5 为了节约时间和经费,刘永坦把队伍拉到离试验场地最近的废弃民房里,现场环境十分恶劣、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们常常一待就是几个月。为了尽快把科研成果投入国防应用,他们时常吃睡在现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甚至连熬几个昼夜…… “新体制雷达项目得到国家高度重视,对国家、学校、专业和人
才培养都意义非凡,我们压力很大,但必须做好。”1997 年,新体制雷达被批准正式立项,哈工大作为总体单位承担研制工作,这在国内高校中还是首次。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要求,又是 10 余年的艰辛努力和刻苦攻关,刘永坦为之不懈奋斗的新体制雷达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对长期以来困扰雷达的诸多威胁提供了有效的对抗技术措施,而且比其他技术造价低,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虽然已经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虽然已是 82 岁高龄,但刘永坦仍然精神饱满、干劲十足。“要为国家做点什么,才不虚一生”,他说,“下一步,我们还想解决新体制雷达的小型化问题,让它能更广泛地应用。要为国家做点什么,才不虚一生。知识分子要钱有什么用呢?能为国家的强大作贡献才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和坚持”。
60 年来,不拘一格培养人、造就人 心无旁骛,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历经 40 年艰苦拼搏,完成了基础理论、雷达体制、技术体系和实用装备的全面创新。他的创造性科学成就和突出贡献,使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和应用水平步入国际先进行列,为国内外同行专家所瞩目。但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刘永坦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一身份。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刘永坦既是一位成就卓著的雷达技术帅才,同时又是善于
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还是一位伯乐。
他 1992 年、1993 年被航天部评为“人才培养先进个人”,1993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获人民教师奖章,1995 年获哈工大“伯乐奖”,1997 年获香港柏宁顿教育基金会“孺子牛金球奖”。
从教 60 年来,刘永坦一直致力于电子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讲授过专业数学、电工基础等 10 多门课程。1978 年刘永坦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85 年评为教授,1986 年以“通讯与电子系统”学科带头人评为博导。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他又讲授了统计无线电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等新课程。有两年,他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连续讲授 4 门课,近300 学时。1989 年 5 月,他主编的《无线电制导技术》作为全国统编教材出版。1999 年 10 月他出版了专著《雷达成像技术》。几十年来,他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刊物上发表了 200 余篇学术论文,并撰写了两部专著,主审多部著作。
育学生,研究国家真正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开始率领团队进军新体制雷达研究之后,作为主帅,刘永坦承担着比别人更加繁重的工作。在基地做试验的劳动强度远非常人可比,常常是赶不上吃饭就用面包充饥,困了就倒在实验室的板凳上凑合一觉…… 超负荷的脑力和体力付出,铁打的汉子也会被击倒,疼痛难忍的腰间盘突出曾让他几个月难以行走。有一年,哈尔滨春寒料峭,
他旧病复发,腰部巨痛,却仍坚守在教学岗位,照常为学生讲课,旁听青年教师试讲课…… 1993 年 12 月 3 日,刘永坦被任命为哈工大研究生院院长,一干就是 23 年。1994 年哈工大在全国率先实行硕士生培养两年制;1995 年国家首次研究生院评估中表彰了全国 10 所研究生院,哈工大榜上有名;1999年哈工大研究生院被荣膺“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2006年哈工大率先在全国进行培养机制改革,激发了研究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了导师对研究生的考核选择及资助力度,增强了导师的责任心…… “坚持你的理念,努力实践,克服途中的困难才能达到成功的境界。”刘永坦培养研究生更看重学生本身的学习愿望、做科研的热情和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他将强大祖国国防作为毕生追求和坚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他主张“真刀实枪放到真实的环境里去锻炼”。他的博士研究生们的课题都来自具体科研实践,都是国家真正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对于团队成员和学生,他坚持不拘一格的用人机制,不仅使 8 人破格晋升教授,同时还使团队中出色的青年教师被评为“航天十佳青年”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篇五:时代楷模李桓英观后感
21 李恒英先进事迹感动中国观后感心得 3 篇 李恒英先进事迹观后感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什么才叫“活着”,生命的意义在哪里?这似乎已成为千古命题,我们每个人都在无意间或者寂寞时追问人生、探索前路。其实,“活着”的过程,就是生命的意义价值。当你全心全意地为他人、为自己灵魂思想而工作时,
不再感受时间的存在,时间已然“停止”,生命也将永恒。生命哪有什么长短?年龄哪有什么”老“?它不过是生命长河里的一个“刻度”。人生,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车票,没有彩排,每一场都是现场直播,把握好每次演出便是对人生最好的珍惜、就是对“活着”最好的诠释。
且看,张富清 95 岁毅然在伏案学习、为民服务,李恒英 98 岁依然是“上班族”,要努力工作到 100 岁,赵慕鹤 105 岁从不把“老”当回事儿,坚持终生学习等等。他们珍惜“活着”的一分一秒,他们忘记年龄、忘记小我,只为心中的目标与理想在战斗。退休永远不是他们工作事业的终点,只要“活着”,“敬业奉献”的脚步就永不停止。鹤骨霜鬓,伶仃瘦骨,隐藏不住你那颗赤诚之心。每每看到新闻报道里刊载的张富清老人伏案学习的身影、李恒英老人那瘦弱的身躯、赵慕鹤老人那瘦骨嶙峋的面容,
内心感动、敬佩而又十分心疼。即使身体不好、行动不便、条件恶劣,你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怎么样突破自己、怎样在余生之年发光发热,如何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出贡献。“95 岁入党,不入党我将后悔”,“学到老哪里够啊”,平凡而普通的话语间,透露的是你们对党的忠肝义胆、诠释的是你们对人民的牵挂与爱
恋,彰显的是你们对人民事业的赤诚与担当。他们即使皱纹布满、沟壑纵横,却依然从不忘本来承诺与誓言,毅然扛起时代使命与职责,让有生之年发光发热,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衣锦昼行,功成身退,绝不是你担当作为的终点。虽然 20**年已经办理了退休手续,但李恒英说“我不愿这两年白活着,我愿竭我所能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我要努力工作到 100 岁”。到了退休那一刻,估摸大多数人都欢呼“终于轻松了”,但对她来说,人生中唯一的幸福,就是不断前进,退休也绝不是她担当作为的终点。当他们按部就班地安享晚年的时候,他们的心却怎么也安定不下来,这就是因为那份深深根植于内心的责任、使命与担当,催促着他们努力、奋进、坚持。这无愧是一种莫大的勇气、一种魄力、一种精神,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的榜样。罗曼罗兰说过:“生活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得过且过、聊以卒日、懒散拖沓的工作状态没有任何意义价值可言,只有珍惜有生之年一时一刻、一分一秒,
才能真正诠释“活着”的意义。鲐背期颐,迟暮之年,阻却不住你那奋斗之劲。年近鲐背之年的赵慕鹤在看到小孙子考试落榜自暴自弃,自告奋勇与之一同学习备考,用了四年时间考上大学,成为年龄最大的大学生;李恒英在 93 岁才办理退休手续,但 98 岁的李恒英不愿离开岗位、放弃事业,毅然选择继续回到单位当起“上班族”。期颐岁月,本该是安享晚年、乐度余生的时候,他们却不甘于平凡、不愿无聊卒日,用奋斗、坚持、努力、担当书写着不一样的晚年生活,做出了许多同龄人想都不敢想的、甚至年轻人都自叹不如的丰功伟绩,人民都尊称他们为时代楷模、英雄人物。赵慕鹤说“年龄对我来说从来只是一个数字”,
年龄之“老”从未阻却他奋进的脚步,反而变成他努力与坚持的动力。他们这般年老体衰却依然不停止奋进、努力的脚步,追逐着自己的目标与理想,为国为民奉献余生,这就是“活着”的意义。“活着”不是混沌度日,不是享福享受,而是
忍受磨练,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接受挑战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近百岁老人退而不休,还在努力奋进地发挥余生余热,我们身处这最美好的青年岁月,且思且问自己在怎么“活着”,“活着”的意义在哪里?
李恒英先进事迹观后感 2
李恒英,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虽然 20**年已经办理了退休手续,但今年98 岁的她到现在还是一名“上班族”,每天都会到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上班,她说“我不愿这两年白活着,我愿竭我所能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期颐岁月,本该是安享晚年、乐度余生的时候,李恒英却毅然放弃“小我”的修养生息,为麻风防治事业贡献余生的力量,实属侠之大者,忧国忧民,令无数人敬仰。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从青涩懵懂的青葱岁月到朝气蓬勃的青年时光,从血气方刚的盛年时代到老骥伏枥的迟暮之年,年轮虽抵挡不住岁月的冲刷,生命芳华却因时间而沉淀。即便岁月洪流再猛烈,也冲不走你那颗拳拳赤子之心、你那份敬业担当的执着和永不止步的奋斗之劲。再看百年光辉岁月,流走的是年轮,不变的是你“赤诚无私”的情怀。从国外辗转回到国内的“坚决”中,有你的忠肝义胆、家国情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能够成就一生伟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大家”,都不失拥有一颗赤诚之心。
在当时,29 岁的李恒英已经就任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和性病专家,但七年任期结束后,她决然地拒绝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聘任,瞒着家人、经过几经周折,回国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为的是报效祖国、为国奉献。记者在采访李恒英“为什么回到祖国?”李恒英说:“我不忘本、我应该回,正当其时。”正是那根植于内心深处的爱国之情、为国为民的忠肝义胆,才让她始终不忘当初努力的初心与立下的誓言,才让她义无反顾地放弃外国高薪,也要为国家、为人民履职尽责,这无疑是一种魄力、一种担当、一种奉献。
在大家都不愿从事的事业领域,她担起了与麻风病人零距离接触的第一人;当大家在瓶颈于温饱线周围、陷入健康危机之时,她挺身而出、深入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麻风寨,为病人送去药品与医疗技术;就这样,在一步一步的走访、调研、研究和论证中,研制出了麻风病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带领国人走出了麻风病时代。李恒英这种“舍小家为大家”情怀的背后,彰显的是她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赤诚与热爱,对人民的惦记与关怀,令无数人感动至极。从群众到共产党员的那份“虔诚”中,有你的赤胆忠心、执着坚定。
我们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者、推动者,要锤炼坚强党性,培植党性修养,永保共产党人的先锋本色,用忠诚、担当、无畏向党感恩献礼。从退休到重回岗位的那份“坚持”中,有你的笃定担当、恪尽职守。李恒英在 93 岁才办理退休手续,98岁毅然回到工作岗位,要努力工作到 100 岁。这质朴而又坚定的言语间,我们深深感受你对工作的挚爱和对理想的那股执着。试想,98 岁的你会在干什么?也许大多数人都是安享余生岁月,并不会像李恒英这般地伟大,即使接近期颐之年,心中想的不是自己的健康、
不是自己安乐的晚年,而是家国责任和使命担当。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李恒英要将岁月年华都抛洒在“工作”中,要将一生都奉献给“人民”,这是多么伟大的担当与情怀。处在基层一线的年轻干部,要学习李恒英这种敬业奉献的精神,要善于在艰苦环境、基层一线中磨练、拼搏、奉献,牢牢揣紧内心的承诺与誓言,扛起肩上的责任与使命,只为干好本职工作而诠释自己的赤诚。心中有初心,人生有使命。这个初心是需要用一生的长度去丈量,这份担当使命需要一生的执着去坚守。只要生命还未真正殆尽,守初心担使命的征程就依然待续……
李恒英先进事迹观后感 3
雷锋同志说过: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
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98 岁的“上班族”李恒英也说,努力工作到 100 岁,李恒英 94 岁退休,95岁入党,98 岁回到工作岗位,她说过:一辈子做麻风不后悔,但不入党会后悔。是什么让雷锋、李恒英能有如此大的信念,
我想这就是他们心中的初心,只有坚守初心,才能让雷锋同志做到听党的话,服从命令听指挥。党指向哪里,我就冲向哪里。只有坚守初心才能让 98 岁的李恒英同志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才有那一句努力工作到 100 岁的誓言。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应该而且必须坚守初心。
初心,是我们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有些人认为我们看到的就是我们所以为的世界,殊不知,世界之大我们无法想象,我们要想拓宽我们的眼界,提高我们的认识,
就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学习,坚守初心,用我们的眼睛去学习,用我们的脑子去思考,去眺望那美丽的风景,而这最为美丽的风景,在基层,人民群众就是那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只有努力工作,为群众办事,擦亮我们的眼睛,我们的视野才会更加广阔,基层有更广阔的天地,更值得我们去寻找那一份初心,丰富我们的心灵。初心,是我们的耳朵。所谓耳听八方,善于倾听是,善于会听,是对初心的另一种诠释,用好我们的耳朵,多倾百姓的声音,多倾听他们的想法、需求。
我们才能更好的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践行初心,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你会再基层广阔的天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初心,是我们的双脚。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基层工作不只是需要坐办公室,而需要多出去走走,多下基层,融入到群众中间,去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去和人名群众打成一片,去寻找自己刚参加工作的那一份初心。初心是什么,初心就是我们内心那一份纯净的思想,
那一份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信念,和入党时的铮铮誓言。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不忘初心,守住初心,用忠诚、干净、担当的态度去对待任何事,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多姿多彩。
篇六:时代楷模李桓英观后感
楷模李桓英个人先进事迹(附心得体会 5 篇)“如果我能活到 100 岁,还有 5%的人生可以成为一名光荣在党的人” “这一年来,我丝毫没有松懈,而是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诚恳地向组织提出转正申请,请党组织审查。” 2017 年 12 月 26 日下午,96 岁高龄的李桓英教授戴上大红色的围巾。在党支部党员大会上如期转正,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我回国不后悔,干麻风病防治工作不后悔……我想把有限的日子,投入到无限的工作中去。”老人一字一句地认真向党组织汇报着预备期的心声。声音中饱含岁月打磨过的笃定,颈间的红围巾和党旗相互映衬,鲜艳无比。
预备期这一年里,李桓英仍奋斗在一线。2017 年年初,她悄悄打包,准备再次出发前往云南。她心里牵挂着那些治愈的麻风病人,更惦记着尚未解的麻风病发病机制。“我身体没问题,就是去看看病人的病情有没有复发,他们的亲属有没有潜在感染。” 一如她 2016 年对着党旗承诺:“如果我能活到 100 岁,还有 5%的人生可以成为一名光荣在党的人,更加坚定跟党走,为医学事业继续奋斗!” 1921 年出生于北京的李桓英,曾于 1946 年留学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毕业后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成立后的第一批官员,她在世界卫生组织任职 7 年,被派往亚洲、美洲的许多国家,为防治性病等疾病在贫穷落后地区的蔓延做出了努力。
1957 年,在李桓英为世界卫生组织工作 7 年期满时,世界卫生组织主动提出与她续签合同,期约 5 年,她婉言谢绝,瞒着家人,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于 1958 年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
时年 37 岁的她,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性病研究所工作,开展“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麻风抗原检测”等。
当时实验室设备简陋,李桓英用土法自力更生制作的麻风菌脂质抗原(pgl)提取成功。她和同事先在自己身上做试验,至今,李桓英左右手臂上还留有清晰可见的疤痕。
1970 年,李桓英来到江苏省的一个麻风村考察,在这里,她第一次见到麻风病人。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历来是备受歧视的、致残的“不治之症”。
当时由于没有治疗麻风病的有效药物,最人道的处理,是把他们赶到一个偏僻的地方,让其自生自灭。这一幕刺痛了李桓英:“我当初回国就是为了帮助祖国的同胞!” 李桓英决定,攻克麻风病。
1978 年,李桓英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从此,57岁的她将全部精力奉献给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她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服药 24 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解决了麻风病的治疗难题,为数以万计的麻风病人解除了疾苦。
1996 年,李桓英又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
“很多人问过我,当初已经离开祖国那么多年,为何选择回国?我都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因为我是中国人,不能忘本。” 李桓英说:“回国,我就一个目的,把我学到的东西用到生我养我的地方,不愧是个中国人。” “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1979 年春天,李桓英第一次前往云南西双版纳考察麻风病情,那时的西双版纳3 个县,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几个麻风寨。过去,由于缺乏特效药物,以及社会对麻风病的恐惧、歧视和偏见,麻风病人忍受着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麻风病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歧视!”为了拉近与麻风患者的感情,李桓英没有穿戴任何防护衣服和面具,走家串户给病人做检查,甚至与病人见面时总是握手拥抱拍肩膀。
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和远离人群,寨子里的人们对治疗既缺乏信心,又难以适应按时按量服药的治疗要求,有的病人甚至自暴自弃,把送来的药丢进水塘里。
李桓英听闻,十分着急,亲自上门送药,口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扬头就喝,饭捧起就吃。时间一长,寨子里的村民都传:“村寨来了个女医生,不怕麻风!” “我们做医生的是没有恐惧的,我走遍世界,恐惧对我不是个事儿。我甚至巴不得自己被传染上——让你们亲眼看看我能治好它!”
李桓英还会教麻风病人穿鞋。“早晨和晚上,你们要这样。”手一下子伸进病人刚脱下来的脏鞋,“摸摸有没有砂子和钉子,再穿上”。麻风病人手脚是麻木的,甚至,端滚烫的火盆都感觉不出烫手。李桓英不怕脏,就是为了教给他们防止皮肤破损溃烂的自我防护方法。
她用自己的行动来消除大家对麻风病的歧视,不断向人们证明:麻风病是可治之症,麻风病人并不可怕。
为了我国麻风病防治事业,高龄的李桓英长期奔波在云、贵、川贫困边远地区,7 个地州、59 个县,几乎每一个村寨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在她的努力下,云南省勐腊县的麻风病患者被全部治愈,1990 年的泼水节,他们摘掉了麻风寨的帽子,作为一个行政村,被正式划入勐仑镇,李桓英为它取名为“曼南醒”,意思为“新生的山寨”。这一天,李桓英和人们一块儿跳起了傣族舞蹈。
1998 年,李桓英在第十五届国际麻风会议上作了《在云南实施麻风病防治特别行动计划的报告》,报告结束后会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诺丁博士紧紧握着李桓英的手说:“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治愈患者带来的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 “治愈患者带来的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李桓英对患者的关心不仅仅体现在治好他们的病痛,更如同亲人一般,时刻给予他们温暖,为他们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
1993 年年底,云南省文山县有一位女生在临近高考前不到半年,被诊断患了麻风病,李桓英得知情况后非常着急,赶去为她仔细检查:“现在得了麻风,就像得了一块皮肤癣,只要联合化疗一周就失去传染性,你可以边学习,边治疗,最多两年就能治好,放心吧。” 李桓英还鼓励她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不能自暴自弃。因联合化疗中有一种药物会造成皮肤染色,李桓英又与当地医生一起,为这位女学生设计专门的治疗方案,并请当地的医生一定要保证她的治疗,不要影响学习。过后,李桓英仍然惦念着这位女学生,曾多次打电话、写信询问她的情况。后来,这位女学生真的考上了大学,并在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
麻风病是一个“穷”病,大多数麻风病患者的家境都不是很好,李桓英像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他们关怀和体贴。
2007 年 3 月,热研所麻风室接诊了一位 24 岁麻风患者小马,小马生长在一个麻风病高发家庭,家里有 5 人患麻风病。李桓英无条件接收了这一家 5 位患者来京免费治疗。经过两年的治疗,他们的麻风病已基本治愈。一次复诊中,李桓英教授看到小马的手已破溃感染,并得知他一家租住在平房,生活十分拮据。“患者这么年轻,一定要为他的将来着想。”她既着急又心疼,立即拿出随身携带的1000 元钱给了他们。
有条件干,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干。行医 70 余年,这就是李桓英的行事风格。
在深入麻风病区的途中,由于山高路险,道路崎岖,她曾经 4 次遇险,2 次翻车,2 次翻船。
她遭遇过最严重的翻车是从翻滚的汽车前窗挡风玻璃甩出去 10 多米,躺在覆盖着厚厚白雪的山坡上昏了过去。连车带人滚下坡底的同志们从车中爬出来,大声呼喊她。她才反应过来连声呼喊:“我在这里!”但是她爬不起来,李桓英歪头一看,雪地上留下一大片殷红鲜血。这次车祸导致她两侧锁骨和 3 根肋骨骨折,头部外伤缝了 7 针。大家都劝她好好休养,她却缠着厚厚的绷带、打着石膏投入了新的工作。
2015 年,已是 94 岁高龄的李桓英,不顾膝关节手术后的行走不便,再次来到云南。一进寨子,那些当年经她治愈的麻风病康复者就像见到了亲人,眼含激动的泪水,扑上来就喊:“李妈妈,您回来了!”他们的子孙听说李桓英回来的消息,也纷纷请假,从打工的城市赶回寨子,只为见上李桓英一面。在他们心中,李桓英就是改变她们命运的“贵人”。
附赠 2021时代楷模李桓英事迹心得5篇 时代楷模李桓英事迹心得【篇 1】
“当医生不能怕!这就好像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 麻风病是人类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20 世纪初,全世界没有特效药,唯一的办法就是隔离病人。
1980 年,李桓英被派往世卫组织做访问学者。她了解到,世卫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的新方法,药物配方已经完成,但是缺乏临床试验数据。为此,李桓英从世卫组织申请到了免费药物和项目支持。
在云贵川的项目试点村,为了拉近与麻风病人的感情,李桓英从不穿戴任何防护服与麻风病人接触,以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此后,李桓英每到一个村寨,都会受到村民的欢迎:“北京来的女医生,不怕麻风!” 为了推广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她走家串户,不辞劳苦。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仰头就喝。病人试探着同她握手,她便拉着病人的手长时间不放。见到老病人,她总是亲切地拍拍肩膀,甚至还主动拥抱。
“当医生不能怕!这就好像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李桓英说。
多少年来,李桓英一直奔波在贫困边远地区。云贵川 3 省 7 个地州 59县,每一个有麻风病人的地方都有她的足迹。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南醒村曾是一个“麻风寨”。1990 年4 月 17 日,南醒村“麻风寨”的帽子被彻底甩掉了。南醒村更名为曼喃醒,傣语意为“新生”。
经过不懈努力,李桓英将麻风病人的服药时间缩短至两年,使麻风病人从原来的 11 万人下降到不足万人,且年复发率仅为 0.03%,大大低于世卫组织规定的年复发率小于 1%的标准。
1994 年,李桓英选用的世界卫生组织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在全球推广。1996 年,她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特别行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2016 年,李桓英获得首届“中国麻风防治终身成就奖”。
“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 2016 年 12 月 27 日,是李桓英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已经 95 岁高龄的李桓英特意围了一条大红的羊绒围巾。她仔细捋顺两鬓的头发,庄严肃立。站在一群新党员中间,她举起右拳,苍老的声音饱含真诚和笃定:“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她终于梦想成真,光荣地成为一名党员。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李桓英说:“入党和做研究一样,都是追求真理。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 几十年来,李桓英解决了许多麻风病防治领域的重大策略和关键技术问题,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的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近年来,她带领课题组进入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开展麻风病早期诊断、耐药基因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创造性突破。
“麻风病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该终结了!”如今,李桓英依然关注着全球麻风病防治进展。她说:“虽然中国已基本消灭了麻风病,但还没有彻底消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她殷殷嘱咐前来探望的后辈,科研工作者不能停下创新的脚步,这是党和人民的重托。
疾病无国界,大爱无疆界。为了实现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一位百岁老人依然在奋力前行…… 时代楷模李桓英事迹心得【篇 2】
“这个奖是我碰巧‘撞’上的” 和李桓英老师的初次见面,约在了她位于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的办公室。当时,在那间不足十平米的小屋子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伏案认真研读一摞英文文献。一时间,记者很难把眼前这个衣着朴素的耄耋老人和
享誉世界的麻风病专家李桓英联系在一起。直到老人抬起头,中气十足地问道:“你是记者吧?有什么问题就问吧。” 在这间小小的办公室里,除了靠在门口的一根拐杖和桌子上的一个玻璃杯是李老师的私人物品外,其他空间全都被各种各样的资料文件所“挤占”。记者注意到,在书架下几有个透明的大整理箱,其中一个箱子里塞满了各种证书和奖状,被堆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唯独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奖状被端正地挂在墙上。
面对无数荣誉,这个与麻风病菌打交道数十载,一生治愈了上万名麻风病人的老人,却始终保持着一颗淡然的心。“这个奖是我碰巧‘撞’上的。”看着墙上的奖状,李桓英笑着说,当年治疗麻风病的新方法不是我发明的,我只是刚好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在最有效的时间里取得了最大的治疗效果。“没有这些机遇,也就没有这个奖。” 如今,已经年近九旬的李桓英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工作习惯,每天清晨就来到办公室,先看看国际上最近的麻风病文献,再指导研究人员做实验,中午累了就在办公桌旁一个简陋的单人沙发里靠一会儿。
“麻风病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歧视” 在全世界实施联合化疗 10 余年后,原麻风病高流行的国家或地区,新病人发现下降缓慢。我国的云、贵、川三省,尽管患病率有所下降,但仍占全国的半数。“当前麻风病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歧视,很多病人因此而躲进山沟里,贻误了治疗。”李桓英忧心地说,“现在,我国每年仍有 1500 多例麻风病新发病例,其中有近 30%的人在发现时已经造成残疾了。”
2007 年 4 月,热研所麻风室接诊了一位来自河南新蔡县的麻风病患者马强,他生长在一个麻风病高发家庭,家里有 5 人患麻风病。由于延误治疗长达 10 余年之久,病情已造成家中多名患者发生爪形手、垂足等不可逆残疾。为了争取解除病人疾苦,保护患者免于歧视,热研所在李桓英教授的带领下无条件地接收了这一家五口患者在京的免费治疗。一次,这一家人来到热研所复诊时,李桓英看到患者的手已溃烂感染,并得知一家人生活艰难窘迫后,着急又心疼,当即拿出随身携带的 1000 元钱,作为生活补助捐给他们。同时还将自己的拐棍送给马强,不断叮嘱他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李桓英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行动来消除社会对麻风病的歧视,...
推荐访问: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