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央一号文件的认识和体会15篇-威尼斯人网址

时间:2022-06-08 15:50:04 来源:网友投稿

对中央一号文件的认识和体会篇1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也就是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作为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体现出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解决“三农”顽疾的决心。迈入新阶段,奋进“十四五”,在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开启全面乡村振兴新篇章是时代之需,是谋百姓之福。

  20xx年底随着贵州省宣布剩余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我国在现行标准下实现了贫困人口的脱贫摘帽,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然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新生活的起点。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脱贫攻坚本质是一脉相承,归根结底是筑牢农村根基,避免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一边轻一边重”。

  要统筹“谋远”和“就近”的关系。脱贫、振兴都有内在的逻辑,乡村振兴不可能一蹴而就,脱贫攻坚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要交好“脱贫”与“致富”的接力棒就需统筹“谋远”和“就近”的关系。既要结合“十四五”规划前瞻谋划未来五年甚至到2035年的发展趋势,提前布局产业规划,引进先进技术,解决群众就业,提升幸福感,也要准确把握当下“后脱贫”时代文章,防止脱贫人口因病、因灾、因教返贫、致贫。

  要化解“强长”和“补短”的矛盾。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然而,“三农”问题区域性极强,不同的区域面临不同的问题,也有着不一样的优势。迈入乡村振兴,不能搞“大锅饭”“一刀切”,而要因地制宜,采取“一村一策”,综合梳理振兴的思路、方式、路径以及预期成效,利用村域产业、旅游等基础条件,将“长处”发挥到极致,同时,将技术落后、交通不便等方面短板尽快补齐。

  要解决“重点”和“痛点”的问题。乡村振兴,在看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容易忽略群众生活感受。以往住的地方破了点、吃的差了点,但是一家子其乐融融。现在虽然住上了新房子,生活更好了,但是一家子却忙于工作而没有了以前的乐趣。事实上,两者并不冲突,要解决好“重点”和“痛点”问题,既要加速项目、产业发展,也要注重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文化教育活动,让百姓在工作、生活中感受到新感觉,让乡村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

  蓝图已铺就,剩下的就是落实。全面实行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交好“脱贫”与“致富”的接力棒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以“钉钉子”精神接续奋斗,扶上马,送一程,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实现“乡村振兴”。

对中央一号文件的认识和体会篇2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并对农村改厕、污水治理、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就医等公共服务建设等作出具体部署,展现了一幅更美丽、更宜居的乡村未来图景。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推进,农村长期存在的脏乱差局面得到扭转,农民群众环境卫生观念发生可喜变化,满意度明显提升。人民对于农村人居环境从“脏乱差”到“乡村美”的期待一定会很快实现。

对中央一号文件的认识和体会篇3

  @毕业生 我在农村等你

  2020年的毕业季,正值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你们是时代的骄子,你们是历史的选择。贫困村的广阔天地里,年轻人大有可为。如果你也是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农家学子,如果你也是立志为民解决贫困问题的有志青年,那么,到一线来吧,到村里来吧。毕业生,我在贫困村等你。

  基层干部的知识结构老化,村里需要你们。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包括综合治理专干和综合服务专干,以及各农业社社长,大多是本村本土成长起来的在村里有一定威望的同志。他们的优势在于熟悉村情,了解群众,与许多群众都有着或近或远的亲戚关系,做的是群众工作,走的是群众路线。他们也客观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年龄偏大精力不足,二是在家参加农业生产以致不能全脱产投入村里工作,三是知识水平不高、计算机操作不熟所以在做档案资料方面有一定困难。以上正是大学毕业生可以与之互补的方面。

  农村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线,群众需要你们。2020年正值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剩下的极少数未脱贫户、返贫户以及脱贫监测户、边缘户等,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他们的致贫因素较为复杂,诸如思想不够开放,不愿意流转土地,或者文化水平不高,家中有读书子女,难以外出务工等。农村还有大量细致琐碎繁杂的工作要做,人饮工程和道路交通设施的兴建与管理,粮田土地整治项目的推进实施,以及危房改造、异地扶贫搬迁等等。农村正是毕业生施展手脚的广阔天地。

  了解社会民生关键在农村,你们需要阅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使他了解农村、熟悉农民。《道德经》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中华文明的核心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化,每年中央的一号文件都关于三农问题。了解中国的社会民生,农村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广大毕业生完全可以从农村工作做起,积累了相当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后,稳步往上级机关遴选。就像村里的竹子,前三年只长根,从第四年开始,主干每天能长30厘米。

  加油吧,毕业生,我在农村等你。

对中央一号文件的认识和体会篇4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于2月22日正式公布,文件指出2022年要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及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步伐。会议从全面抓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加强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等几个方面阐述了2022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其中保障“菜篮子”供给、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与我们农业畜牧工作者息息相关,也为我们2022年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做好动物疫病的防控。做好动物疫病防控是保障畜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关键工作,也是有效保障畜禽产品供应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作为基层畜牧工作者首先要肩负起防控责任,加强动物检疫、做好防控,有效降低动物疫情的风险,保障重要农产品的供应,从源头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菜篮子”。

  二、加强养殖技术的推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畜牧业也有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要使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积极探索、不断推广畜牧养殖技术。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为养殖技术推广打好坚实基础。其次,要加强养殖技术的宣传力度,坚持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态度,深入到广大养殖户中去,提供耐心热情的周到服务,真正的把养殖技术“落实到户”。

  三、加强种质资源的普查力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战略高度。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指出要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技术攻关,加快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我们作为农业畜牧工作者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落实文件精神,全面落实普查责任,做好普查收集工作,摸清畜禽种质资源家底,切实做好保护种源工作。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农业农村发展方向,也为我们农业农村工作者划清了工作重点。要求我们始终秉承无私奉献精神,实实在在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农业农村发展、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对中央一号文件的认识和体会篇5

  从白雪皑皑的东北,到四季如春的南方,从富饶的东部,到欠发达的中西部,走进2022年,距离脱贫攻坚全面收官已经1年,广袤的乡村,踏上了振兴的快车道,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正在快速推进。

  就在这个特殊之年的开端,中央一号文件,是如何规划中国三农工作的未来?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他表示,理解乡村振兴,理解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要走出功利化的误区,真正理解乡村发展背后的价值。真正明白,我们要走向怎样的未来,要建立怎样的乡村?

  重点工作

  林万龙认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和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放在一起看。去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站在“十四五”的全局上,对未来五年三农工作的一个全面谋划,是对“十四五”总体的谋篇布局,这一点从文件的名字《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就可以看出来。今年则不同,今年的文件名为《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是在去年的总框架下,聚焦今年要做的重点工作。

  八个方面

  林万龙表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一共八个方面,包括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怎么理解这八个方面的工作呢?我觉得可以总结为:特别强调了两个底线,很好体现了两个融合,提出了三大保障。两个底线,即粮食安全的底线,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这个底线思维,从学界到政府,再到社会,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共识。两个融合,即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城乡融合。三大保障,即乡村治理的保障,政策和体制引导的保障,党的领导的保障。

  粮食安全

  今年的一号文件第一部分粮食生产,第二部分现代农业的内容,都和粮食安全直接相关,核心都是强调守牢粮食安全的底线。这些年来,我们国家一直在强调粮食安全问题。今年的文件和去年相比,是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2022年的工作。林万龙表示,今年文件提及粮食安全,和以往相比,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点,第一,目标更量化,第二,考核更明确。

  目标更量化

  林万龙称,首先,今年很明确地提出,粮食产量要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第二,文件提出,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这都是非常具体的量化目标。第三,对不同区域采用的技术,也有非常明确的表示。比如文件提出,“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东北地区开展粮豆轮作,在黑龙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区、寒地井灌稻区推进水改早、稻改豆试点,在长江流域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在新疆次宜棉区扩大花生生产”等。

  融合发展

  林万龙表示,文件第四部分一开始,也就是第十六条,详细地规划了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工作,包括“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加快落实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等,都是非常具体的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措施。

  县域

  今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到了“县域”,林万龙表示,他之前一再强调,乡村振兴必须是城乡融合视角下的乡村振兴,而县域内城乡融合又是重中之重。一号文件也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思路。比如第十七条,提到“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第十八条提出“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第十九条提出“实施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第二十一条提出,要“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第二十四条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十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第二十五条提出要“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从这些条文中可以看出,城乡融合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城乡融合的重点在县域的城乡融合。不论是乡村产业的发展、商业体系的建立,还是就业的扩大、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的统筹、数字化的建设,都必须纳入县域范围统筹布局。

  防止规模性返贫

  我们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全面收官,但是还要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要完善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林万龙指出,我国已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防返贫监测和帮扶体系,但还存在漏洞和不足,其中一个明显的不足就是部门之间有效的信息沟通共享很不够,没有做到“应纳尽纳”,这会严重影响监测帮扶的效果。所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跨部门工作会商和信息互通机制,推动各层级防止返贫监测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数据共享”,非常有针对性。

对中央一号文件的认识和体会篇6

  21世纪以来第1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5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全文共5个部分,包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强化农村补短板保障措施。

  17年来,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都是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朋友们所热切盼望的,因为一号文件始终聚焦“三农”,在新的一年里给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文件指出,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决定性成就,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已经脱贫,现在到了攻城拔寨、全面收官的阶段。要坚持精准扶贫,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在普遍实现“两不愁”基础上,全面解决“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如期脱贫,措施要精准。扶贫工作,从一开始就要在“精准”上下功夫。至于精准识别,已经成为“过去式”了,但是,在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剩下的都是些“硬骨头”,就更需要在“扶贫措施”上力求精准。一号文件中强调的“进一步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集中发力,狠抓政策落实”,就是要求“瞄准”问题,进行“精准”施策。比如,目前为止还存在交通不畅的偏远山区,就要尽快实施交通等设施的建设;对缺少产业支撑的地区,就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通过这样的“瞄准”“射击”,最后的“堡垒”才能被攻克。

  如期脱贫,力量要壮大。一号文件指出,“做好‘三农’工作,关键在党”。唯有在党组织领导下的扶贫队伍,才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需要在党的集中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壮大扶贫队伍。从以往的扶贫方式来讲,在一些地方还显得单一。也就是说有关扶贫资金还是国家财政承担得多。其实,各民营企业、慈善组织、社会组织等都是扶贫工作的中坚力量。让这些企业、组织充分加入到扶贫攻坚中来,力量就大了。据悉,在全国不少的地方,都已经把相关的企业、集团调动起来,加入到了扶贫工作中。力量壮大了,实力就增强了,扶贫工作就更有底气。

  如期脱贫,体制要保障。扶贫工作要真正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就要坚决杜绝“被脱贫”,特别是攻坚拔寨期间的“被脱贫”。这就要求,在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同时,还要重视体制建设,健全教育、医保、大病救助、残疾人、贫困儿童以及环境保护等一系列保障。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等要全部纳入体制保障中国。唯有把体制保障和脱贫攻坚融为一体,才能让脱贫攻坚真正解决百姓疾苦,取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央一号文件是今年“三农”工作的指路明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中之重,唯有在深入领会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精准“对标”,精准“补短”,在“实干”中努力,才能实现既定目标。因此,一号文件也是对基层工作的激励与鞭策,唯有大胆创新、精准施策、壮大力量、保障体制,才能凝心聚力,让惠民政策真正落地生根。透过这沉甸甸的一号文件,眼前展开的是全面小康下实现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对中央一号文件的认识和体会篇7

  为什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讲得很清楚:“我国正处于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历史关口”,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不是小事。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翻开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告诉我们:如何处理这两个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实践进程充分证明,“我们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把握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富有成效的”。

  同时也要看到,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要求,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面临着新的问题,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比较突出”,“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将之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通过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

  为什么我们能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指出:“这里面更深层次的问题是领导体制和国家治理体制问题。”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既有力证明了我们党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高超能力,也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利条件和重要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有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完全可以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件大事办好。”

对中央一号文件的认识和体会篇8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高屋建瓴、意义重大,对新时代的粮食安全作出了新要求,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新部署。作为一名农林大的法学学子,我将以法滋身,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扎实提高个人综合能力,用法强国,积极投身农村法治,为维护粮食安全、维护脱贫成果、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保驾护航,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青年法治力量,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再立新功!”

对中央一号文件的认识和体会篇9

  丰收节里话“丰收”

  1959年,毛主席阔别故土32年后,再一次回到家乡韶山,站在家乡的土地上,“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情景,不禁令他抚今追昔,感而赋诗,留下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雄心。如今,秋分将至,全国各地一片丰收之景,我们也即将迎来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礼赞丰收,更要把对丰收的渴盼、憧憬和追求,融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为“丰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的丰收是乡村产业的大丰收。“硕果累累”“穰穰满家”“五谷丰登”是广大农民对丰收“量”的朴素追求,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而如今,人们对丰收的追求更体现为“质”的提升。“质的提升”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和新知识等一系列科技兴农的要素源源不断为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质的提升”离不开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势所趋;“质的提升”离不开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创新手段“各显神通”。“物质丰收”让广大农民更有底气。

  新时代的丰收是乡村建设的大丰收。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诉求,除了要“填饱肚子”,还要在“铺好路子”“建好房子”“打好底子”“固好里子”等方面铆足力气、下足功夫。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乡村振兴战略蹄疾步稳。新时代的乡村建设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领域环节,乡村建设的大丰收需要我们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致力打造新农村建设的“环境美”;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努力塑造新农村建设的“精神美”;矢志不渝以党风政风引领乡风民风,大力创建新农村建设的“风气美”。“精神丰收”让广大农民更有生气。

  新时代的丰收是亿万农民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的大丰收。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七年聚焦“三农”工作,党中央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在全社会营造出重农强农的浓厚氛围,凝聚起爱农支农的强大力量,广大农民群众的“情感粮仓”不断丰富充实。特别是“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顺应了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唤起全社会对农民群体的尊重和感激,调动起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精神层面必将增强亿万农民振兴乡村的热情、动力和信心。“物质精神双丰收”让广大农民更有士气。

  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劳作不得闲。在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要“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丰收都是汗水浇灌出来的,愿每一份辛劳都有黄金的收获,愿丰收的喜悦点亮乡村的明天!礼赞丰收,致敬农民!

对中央一号文件的认识和体会篇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紧扣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期待、新希望.”作为一名奋战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肩上更是扛着振兴乡村的艰巨任务,就是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将党的好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好,才能把外来“输血”帮扶转变为自主“造血”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农村的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筑牢乡村振兴之基的重点.在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下,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贫困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历史欠账多、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水、电、路、污染处理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这都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掣肘.在实现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必须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工作,立足群众需求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补齐水、气、污染处理设施等突出短板,解决制约当地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许多地区在脱贫攻坚的带动下,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是部分偏远山区,在水、电、路、生态治理等方面依然非常落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推动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习总书记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山区县依山傍水,自然资源丰富,县域旅游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全县全域旅游的发展,旅游业逐步做大做强,也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红利.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农村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关键.许多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不说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扶贫济困,连基本办公经费都全靠政府财政补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是一块突出的短板.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有政府补贴和村集体经营收入,政府补贴基本固定,要想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通过生产经营,盘活村集体资产.国家出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惠农政策,这是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项大事,目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怎样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充分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这是当下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农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责无旁贷,应该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对中央一号文件的认识和体会篇11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中央会议上、在调研考察中,他多次就“三农”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此次集体学习前两个月,总书记就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

  定战略、明思路、论办法,习近平主席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乡村振兴,是关乎中国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国家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下的一项伟大工程,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下,正逐步成为现实,一步一步的向着目标迈进。

  振兴乡村,聚焦三农,需要解决面对的问题很多,这时候就要严格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从上抓起,严格落实《乡村振新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行动纲领。实施乡村振新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最突出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显著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呼唤,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说,就是要切实把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应认识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在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样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乡村振兴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遵循国家策略,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是十分关键的,要想让农民提高收入,一方面是加强农业的帮扶和现代化农业作业的发展,让乡村的土特产有销路,打开市场。另一方面是可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经济收入。在发展的同时,同样要贯彻国家的政策要求,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

  国家重视农民,特设了农民丰收节,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重视农民的辛勤劳作,同时也为了农民的丰收带来了许多好的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同时也要保留绿水青山,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在此同时,农村也要大力引进发展需要的人才,引入资金,大力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化的特色农产品。同时在互联网的助推下,开拓网络市场,将市场扩大化。

  要以科学、全面、实用、精准为原则,大力发展乡村事业,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要改革任务,落实好乡村振兴的计划,未全面实现小康生活努力,为了让乡村城镇共同发展努力。

对中央一号文件的认识和体会篇12

  一、乡村振兴量化指标需加强,对考核驻村干部缺少抓手。

  脱贫攻坚阶段,很多硬指标是可以量化的。比如两不愁三保障,吃饱穿暖、住得安全、上得了学、看得了病等。这些都是可以用硬性指标来量化考核的。但是乡村振兴阶段,较难用一些量化指标来界定工作的好坏。部分地方延续了脱贫攻坚阶段的一些政策,对知晓度、满意度这些内容继续加以考核。相对于乡村振兴工作来说,其必要性有待探究。建议多方调研,收集基层一线的反馈,形成具有操作性的考核监督方案。而且,对乡村振兴的考核应有别于脱贫攻坚阶段的大范围跨省市的评比,对相关评价指标和要求,应充分参考省内或同水平区域内的总体发展水平分别制定。

  二、乡村振兴见效较慢,对长期驻村要做具体要求。

  乡村振兴需要更长期的谋划和更切合当地的因地制宜和因势利导。驻村干部一是需要较长时间的下沉进村,二是需切实做好摸底调查工作。乡村振兴承接脱贫攻坚,但是建议对脱贫攻坚的一些成果的运用,应当通过切实的调研并结合当前市场和技术的发展变化,做出合适的调整。这就更需要驻村干部的`长期坚持。乡村振兴是一次长考,对基层和驻村干部的能力、韧性、耐心也是一次更长的考验。建议对于本批次驻村干部的乱换年限要求,轮换方式方法,做进一步的规定,应该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

  三、乡村振兴所需专业性较强,短时间内缺乏专业性人才。

  乡村振兴急需大量专业性较强的人才,但是目前来看,基层确实缺少相关人才。大力建设各类人才队伍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但是就目前的需求情况来看,可尝试由上级部门建立一支或者多支区域内流动的专业技术工作队伍。这批人不驻在某一个村,而是相对集中地在某一个或多个县区内各村流动,成为一支救急队伍。这个队伍中可选派一批技术精熟、素质过硬的同志和一批年轻、学习、动手能力强的同志。一方面用于解决乡村振兴初期出现的各种新的突发的重难点问题,一方面通过在基层一线的传帮带,培养出一批能及时下沉到基层的实用型人才。

对中央一号文件的认识和体会篇13

  2020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该文件又被称之为“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一号文件”特指新的一年,中共中央下发的第一份文件,因其特殊的意义,使得每年“一号文件”最终“花落谁家”都备受社会各界瞩目。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将目光聚焦到“三农”问题上,这已是中共中央连续17年将“中央一号文件”的“殊荣”给予“三农”领域。

  在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他强调,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对“三农”工作的高度关切。

  农业要“丰收”,重在保供、稳价、增后劲,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业稳则发展稳,农业强则根基强。我国有14亿人口,粮食安全事关国之大事,必须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毋庸讳言,我国的农业产业发展结构还不均衡,部分农产品仍依赖进口,进城农民工日益增多,土地抛荒问题日益严峻,尤其是伴随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有待提高,农业用地被工业用地、城市用地所挤占,城乡土地矛盾日益凸显。农业作为“奠基之业”,保障农业长期稳定就要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问题的主要根源就是农业供给侧与需求侧存在的矛盾,供给过度则导致农产品价格下行,供给不足则导致农业市场根基不稳。鉴此,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破除农业在发展中模仿型、排浪式的发展方式,着力扭转一段时期内部分农产品扎堆上市引发的农产品过剩问题,引导规模化、分散化、差异化种植。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不变,着力转结构、调方式,增加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标准,提高农产品利润率,提升农业发展效率,让农业成为“利润丰厚”的产业,成为经济乘风破浪的“压舱石”。

  农民要“丰收”,旨在保民、安康、共致富,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帮助广大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国有数量庞大的农民群体,让农民群体实现共同富裕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每位党员干部的应尽义务。基层干部扎根基层、奉献基层,是农民群体的“贴心人”,是农民致富的“土专家”,是农民信赖的“知识人”,要进一步发挥基层干部立足乡土的优势,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关心群众生活冷暖,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在疫情防控中,广大基层干部深入一线,为群众查测体温、送粮送物,给基层群众带去了党和国家的温暖,带去了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未来,随着新型农业规模化的不断壮大,“农民”这个职业将不再“农”,真正成为有“科技”含量的职业,成为有“知识”产权的职业,成为“高大尚”的职业,成为人人向往、受人尊敬的职业。

  农村要“丰收”,要在山美、水美、助振兴,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说起农村,很多人的想法不尽相同,脑海中浮现的或是乡愁、或是儿时的记忆、或是蒲扇下的午后时光,亦或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思绪飞扬,但农村作为“落后”的代名词或许是很多人长久以来的记忆。作为基层干部,我想为乡村代言,今天的农村真的不一样:“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闲时看禾之葱葱,忙时仰天之滔滔。听,不远处盛世闻樱景区姹紫嫣红,引无数游人尽“咔咔”;看,不远处水上乐园消暑热,呼朋引伴游水嬉戏尽欢愉;走,不远处乡村振兴画卷齐普展,莫负时光和冬雪。一幅山美水美的“山水画作”正渐渐绘就,乡村振兴的“乐曲”已然奏响……

对中央一号文件的认识和体会篇14

  2022年2月22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提出,必须着眼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好乡村振兴,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这既是政府的目标,也是群众的期盼。

  就当前乡村产业发展的整体来看,我们已整体进入由“基础农产品生产和供给主导,向既重视基础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又重视农业农村多功能性产业化和乡村价值深度开发”转化的新阶段。基层党员干部作为巩固脱贫成效接续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重任;乡村振兴的“领头羊”“排头兵”“土专家”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力量,要发挥带头作用,带动基层群众,积极发展产业,努力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实现稳定脱贫,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要让人才看到“前景”。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软实力”和“硬支撑”,就当前而言,农村人才匮乏一直是影响和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瓶颈。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我们要通过多条腿走路,一方面可以回引优秀人才返乡创新创业,通过选派选调生、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等方式,持续把优秀干部、精锐力量充实到乡村一线,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注重“本地掘金”,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把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挖掘出来,让更多人才在“家门口”开花结果、绽放光彩,让“外来”“内生”的人才在行动上都能烁“真金”,在情感上都觉得“英雄有用武之地”。只有提高人才的价值感,要让他们看到自己奋斗的“前景”,进而以“主人翁”的姿态在乡村振兴中发挥自身价值。

  乡村振兴,要让群众看到“钱景”。农业兴则农民富,仓廪实则百业兴。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产业兴旺”排在最前面,由此可见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各地大力发展产业,是因为它既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源头又是提高群众收入最直接的途径。乡村振兴要让群众唱主角,在政策衔接落实上,要让“实事”摆出来、看得见;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既要求好又要求快;在农业技能培训上,要按照群众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既重视质又重视量;在产品销售上,即通过传统方法,扩宽线下销售渠道,又通过互联网 模式,打开线上销售的大门。在振兴的道路上,办法总比困难多,党员干部要在谋振兴,谋发展上用心用力,更要站在群众的角度上想问题,让群众既能平等参与乡村振兴全进程,又能看到产业振兴的“钱景”,共同享受乡村振兴带来的成果。

对中央一号文件的认识和体会篇15

  中央一号文件题为《中共中心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主题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果断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短短的9655个字,涵盖了“完善国家食粮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延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等八个方面,是以“三农”为重心的工作部署,更是今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依据,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进步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涉农工作做得更全面、更细致。通关一号文件全文,责任感、使命感贯穿其中;“服务于民,奉献于民”的执政思想显而易见;踏足于实际,把要求转化为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措施、新办法;增强政府支持与保障能力,实现资源可延续利用,为增进经济长期较快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央一号文件的连续第11年聚焦“三农”,粮食安全始终摆在首位,这是对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延续,更加突出了粮食安全、农业科研创新、土地制度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主题,强调了深化改革,细化了具体措施。以具体的便民举措,助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体质上与机制上摒弃弊端,保障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全面推进,是在今后工作中必须谨记的关键。

推荐访问:体会

网站地图